近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国际合作组正式发布其首个物理成果。该实验在运行仅59天后,便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成功测量出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关键参数,精度比此前国际最好记录提高了1.5至1.8倍。
这一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实验核心探测器卓越的性能,而探测器中搭载的1.5万只我国自主研发的20吋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正是成就这只“猎眼”的关键。这些光电倍增管由夜视院集团研制,它们如同探测器的“视网膜”,能够极其灵敏地捕捉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反应发出的微弱闪光。
展望未来,这只深埋地下的“慧眼”潜力巨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表示,凭借其超高的探测灵敏度,JUNO将致力于解决中微子物理领域的下一个核心问题——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这只“中国猎眼”的深邃目光,不仅穿透了地下700米的岩层,更穿透了人类认知的前沿。它以独特的中国智慧,为世界照亮了中微子研究的崭新路径。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