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基层联系点 激活民族工作“神经末梢”

今年以来,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建立了首批9个“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基层走深走实,构建起政策向下直达、民意向上直通的双向通道,进一步加强与各族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基层联系点 激活民族工作“神经末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1 12: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以来,为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立足人大职能建立了首批9个“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基层走深走实,构建起政策向下直达、民意向上直通的双向通道,进一步加强与各族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先行先试 延伸民族工作的基层触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应通过建立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方式密切联系群众。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以此为遵循先行先试,今年4月依托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鲁甸县桃源回族乡、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苗族壮族乡、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洱源县三营镇、陇川县、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德钦县、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人大代表工作站(室)、代表之家,挂牌9个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覆盖彝、回、苗、白、哈尼、佤、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聚居区,构建起边疆与内地统筹、县乡村三级覆盖的合理布局。

“这是一项工作创新,在场地建设上我们鼓励依托原有的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建设,但职能作用不仅限于代表工作,主要还是依托县、乡基层人大发挥作用。”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文介绍。这些联系点均选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基础扎实、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区域,依托现有代表之家、工作站等阵地进行建设,实现与代表活动阵地融合建设的叠加效应,既降低行政成本,又拓展服务功能。

为了发挥基层联系点的工作实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制定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工作办法》,明确联系点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宗教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搜集有关民族立法、监督、代表等相关工作的意见建议;总结推广人大民族工作经验。

政策宣讲,用民族乡音普法促团结

“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我们三营镇来说,就是要守好洱海生态、护好耕地红线,靠勤劳双手增收致富,把每个小家建得和谐美满,祖国大家庭才能更稳固。” 近日,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三营镇人大代表工作站,洱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何家伟开展了一场接地气的宣讲,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生活目标。​

听完宣讲,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州、县人大代表何国祥深受触动:“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我既要把党的政策方针传到各家各户,更要主动收集反映群众急难愁盼,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巩固好我们村‘七个民族一家亲’的良好局面,让民族团结的旗帜更加鲜亮。”

这样的宣讲场景在全省各联系点已成常态。各地联系点结合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把党的大政方针与民族政策法规,化作各族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 “家常话”,让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随宣讲浸润人心。

石林县长湖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北京的亲人来啦——追寻访问团足迹·团结奋斗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追忆1950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访问石林的历史,传承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优良传统,通过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民族智慧力量。

宁洱县磨黑镇联系点构建“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上依托代表联络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推送《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等法律法规解读20余期;线下组建由10余名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宣讲队”,结合磨黑烧烤季、把边村傣族泼水节、哈尼族二月二祭竜等节庆开展普法活动,还将民族政策融入板凳龙舞、大龙舞等非遗表演,覆盖各族群众2万余人次。

民意直通,搭建双向互动“连心桥”

“建议在长湖镇建设中央民族访问团历史教育基地,让长湖的民族团结故事传得更远!” 近日,省人大代表毕志英在长湖镇民族团结进步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接访时,收集到当地彝族群众希望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的诉求。

1950年8月30日,中央民族访问团来云南访问时,第一站就是长湖镇。当时,路南(石林)、陆良、宜良、弥勒、泸西等县的各族群众5万余人聚集在长湖之畔,热烈欢迎中央访问团来访,举行了隆重的民族团结盛会,奠定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根基。毕志英就此着手撰写建议,即将被带到省人代会上。

畅通民意表达 “直通车”,是基层联系点的核心价值所在。除了五级代表进站工作,长湖镇联系点建立“立法听证+基层民主”机制,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参与《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修订、石林县旅游促进条例立法征求意见座谈会,同时开展 “党建引领基层民 +民族团结进步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暨五个一” 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人大代表、驻站专家、职能部门同志齐聚一堂,共话发展、共解难题。

像长湖镇这样的生动实践,在各联系点随处可见。各地联系点积极收集民族政策法规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组织人大代表常态化开展履职活动,倾听群众诉求、汇集民智民力,高效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意表达渠道更畅通、更高效。

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制定过程中,宁洱县磨黑镇联系点组织代表召开座谈会,广泛收集各族群众关于碑体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见建议。

在洱源县三家营镇,镇人大主席龚贵伟在代表站接访群众时,了解到村民普遍提出增加烤烟面积的诉求。他将群众诉求反馈到县人大,州人大代表在州人代会上提出了建议,得到了重点督办,促成全县烤烟面积增加3000余亩。郑家庄村民王胜荣今年多种了9亩烤烟,收入增加了近8万元,他说:“我们进站反映的问题,代表实实在在帮我们反映了!”镇人大代表、石岩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双坤反映了当地紫玉萝卜销路不畅的问题,助推引进了深圳一家企业帮助打开销路,全村紫玉萝卜种植面积从200多亩增加到560亩。

这些基层联系点已成为省人大民族委掌握民族政策法规实施动态、汇集意见建议的重要渠道。今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云南省宗教事务条例》执法检查,以及组织对我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过程中,专门走访了洱源县、德钦县、沧源县、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等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将把人大民族工作基层联系点建设作为人大民族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总结推广首批联系点人大民族工作经验,让人大民族工作的触角延伸至更多民族地区。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来源:云南人大)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