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系统绘制非人灵长类多器官衰老分子图谱

目前三类组学数据已全部公开,将成为重要的衰老研究资源。该成果为推动我国在衰老生物学研究和灵长类模型建设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系统绘制非人灵长类多器官衰老分子图谱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7 21: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身体器官如何衰老?器官衰老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其分子基础又是什么?这些基础性问题是认识衰老规律和应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人体衰老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衰老速度是否不同,亦一直缺乏系统性认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匹配的器官组织样本获取困难。而猕猴在生理、代谢、衰老表型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极具价值的非人灵长类研究模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团队前期基于猕猴外周血转录组建立了非人灵长类的衰老轨迹,发现其衰老过程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并在约16-19岁(相当于人的48-57岁)出现明显的衰老加速拐点。该拐点的存在与人类衰老过程中的关键变化高度吻合,进一步支持猕猴可作为研究人类衰老的理想模型。尽管如此,关于非人灵长类多组织器官自然衰老过程的多组学基线数据仍较为有限。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近期联合绘制了一个涵盖猕猴所有主要器官系统(30个组织)、覆盖多个分子维度的自然衰老基线图谱,并揭示了器官衰老呈显著异步等重要分子特征,为理解非人灵长类以及人类的器官衰老模式和可能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和认识框架。

该研究基于17只3–27岁的雌性猕猴,系统采集了包括大脑、心血管、免疫系统、生殖系统、肝肾、皮肤及多段消化道在内的30个主要器官样本,测定并分析了其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三种不同分子维度的组学数据。结果发现,猕猴各器官的衰老进程具有高度异步性:胸腺、脾脏、胃肠道、脂肪、肾脏、卵巢等12个器官衰老速度较快;而大脑、肌肉、肝脏、皮肤、肾上腺等11个器官衰老相对缓慢。这一差异不仅存在于分子水平,也通过检测部分代表性组织样本的组织结构和细胞老化标志物得到证实。

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衰老并非匀速,一些器官可能率先发生老化,从而影响整体衰老状态。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导致器官衰老差异的关键分子特征:快衰老器官中,mRNA的“翻译效率”随年龄明显下降,而慢衰老器官中则较为稳定。翻译效率是细胞将mRNA转化为蛋白质的能力,是维持组织功能的核心过程,上述发现提示:翻译效率下降可能是导致器官衰老不同步的重要分子基础,为未来的抗衰干预提供新的切入点。而跨物种比较分析进一步显示,猕猴与人类在衰老过程中均存在炎症水平显著增加等关键分子变化特征,凸显了猕猴作为人类衰老研究模型的重要价值。

该研究整合多个维度系统描绘总结了猕猴主要组织器官自然衰老过程的分子变化模式和规律,并揭示翻译效率下降可能是器官衰老异步的关键因素,为理解“器官是否会同步衰老”及“器官衰老为什么不同步”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人类衰老研究建立了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多器官衰老基线和参照系。目前三类组学数据已全部公开,将成为重要的衰老研究资源。该成果为推动我国在衰老生物学研究和灵长类模型建设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A multi-omics molecular landscape of 30 tissues in aging female rhesus macaque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Methods上。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