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气入滇” 新通道建设:砥砺奋进筑通途 建管融合谱新篇

“桂气入滇” 新通道建设:砥砺奋进筑通途 建管融合谱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5 13: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广西 LNG 外输管道复线(百色 - 文山)工程作为国家 “十四五” 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线路起于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百色首站,经百色市右江区及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广南县、止于砚山县,全长约 346.8 公里,其中广西境内 85.97 公里,云南境内 260.83 公里。自 2024 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国家管网云南公司文山作业区建管融合组扎根滇桂喀斯特群山,以 “西畴精神”“老山精神” 为精神底色,在党建引领中夯实根基,在攻坚克难中突破壁垒,在智慧创新中提质增效,在绿色协同中彰显担当,推动工程综合进度已达 52%,焊接里程突破 263 公里,预计 2026 年 8 月建成投运,将首次为文山州输送清洁天然气,为滇桂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党建领航固根基,精神铸魂奋楫行

“把党旗插在工程最前线”,是工程开工以来始终不变的行动指南。面对构建西南地区 “双气源保障” 的重大使命,集团公司党组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文山作业区党支部以 “以文育人登山护门” 党建品牌为引领,创新构建 “党建 + 工程建设” 融合模式:设立 8 个党员示范岗,组建 3 支党员突击队,划分 25 个党员责任区,实现党员责任区 100% 覆盖高风险管段,让党员干部在征地协调、安全生产、标准化施工中带头冲锋。

通过 “重走西畴奋斗路” 主题活动,将 “苦干实干、自强不息” 的西畴精神与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老山精神深植人心,筑牢全员思想根基。建管融合组以党建为引领,将年度建设目标细化为 “路线图”“施工图”,实行 “挂图作战、按图推进”,每周召开进度调度会,每月开展质量复盘,确保资源调配精准高效。

青年力量成为工程建设的生力军。建管融合组常态化开展 “青年查隐患”“技术大比武” 等活动,引导 4 名青年骨干扎根一线钻研工艺、排查风险。一年来,累计深入施工现场检查 680 余次,发现并整改安全质量问题 847 项,整改率达 95.6%,为工程建设筑起坚不可摧的 “红色防线”。同时通过 “三带三学” 机制(师傅带徒弟、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跨岗轮学、场景教学、对标研学),培养技术骨干 18 人,队伍中壮、苗、彝等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 51%,锻造出多元融合的能源铁军。

攻坚克难破万险,匠心破题立标杆

滇桂交界山高谷深,广南县八宝南平镇区域 bb281 段的前后山坡坡度达 39度和49度,工程线路呈现个大 V 字形状,一侧长300米,另一侧长400米。施工机械无法抵达现场,只能采取人工开挖方式。此地雨水多、汛期长,地质灾害频发,加之工期紧、任务重,工程建设伊始便面临多重考验。建管融合组与项目分部拧成 “一股绳”,打出 “技术创新 + 精细管理” 组合拳,逐个破解施工难题。

在质量管控上,推行 “三色动态闭环管控” 机制 —— 红色预警紧急处置、黄色提醒限期整改、绿色达标持续巩固,同步构建 “施工自检 + 监理巡检 + 业主抽检” 三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文山作业区管道保护技师陆福群等质量监督人员扎根一线,每日核查管沟开挖、管道焊接、下管等的隐蔽工程质量,确保焊口一次合格率稳定保持在 98.5% 以上。针对陡坡施工难题,焊接工人不得不采取躺焊、斜焊等方式作业,严把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不合格立即重焊。截至目前,12处水保样板工程成为沿线生态建设的 “示范窗口”。

在降本增效与风险防控上,建管融合组主动作为,通过与国防、交通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提前规避 11 处管道与国防光缆交叉隐患;技师陆福群还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参与优化广南段bb2261标段 328 米路由设计,将绕山线路改为直线路径,减少管材 83 米及水保项目数量,直接节省建设费用超 52 万元;同时创新采用索道设备运送材料,替代原方案中破坏生态的Z字型山路开挖,配合平地段全自动焊接、山区半自动化焊接的差异化工艺,使施工效率提升20% 至30%,实现安全、质量、效益 “三赢”。

智慧赋能提效率,科技护航保安全

从 “人海作战” 到 “智能管控”,工程建设的 “智慧升级” 成为显著亮点。建管融合组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路径,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全面融入施工全过程:施工现场电焊机均配备专属二维码,机组扫码即可启动作业,焊缝参数、操作人员、检测结果等信息实时上传至管理系统,实现 “焊口可追溯、质量可管控”;每根钢管都有 “电子身份证”,物资信息一键可查,临近质保期自动预警,搭配物流跟踪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针对高峰期20余家参建单位同步施工的管理难题,依托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实现进度、质量、物资等数据实时可视化,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远程调度,工作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40% 以上。文山作业区副经理管仕谋介绍:“在管道巡护中,我们构建了‘三级人防 + 智慧机防’体系,即巡线员每日通巡、区段长每月徒步全覆盖、工程师包管支援、作业区领导不定期巡检,搭配光纤预警、AI摄像头识别、无人机巡护喊话等技术,实现风险快速响应,区段长可在半小时内抵达报警现场处置。”

目前国家管网云南公司已攻克 “地质灾害区管道应力监测 + 位移一体化监测” 等3项技术难题,在高后果区管理、无人机巡护等领域形成理论成果,发表论文2篇,以科技硬实力筑牢能源输送 “安全网”。

绿色发展显担当,协同聚力筑臻品

建管融合组主动当好 “桥梁纽带”,建立 “设计 - 施工 - 监理 - 业主” 四方联动机制,每周召开协调会,每月开展联合踏勘,从截水墙位置调整到二次水保方案优化,从征地补偿协商到施工矛盾调解,确保200余项重难点工作按期落地。

“既要工程优质,也要生态优美。” 面对线路两侧的生态红线,建管融合组始终践行 “平安管道、绿色管道” 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全程:施工前开展植被调查并制定专项方案;施工中采用人工开挖替代机械作业,铺设生态带与防尘网格防控水土流失,缩窄施工作业带减少林木砍伐;施工后同步推进边坡绿化、水土保持,播撒坡柳草籽、种植象草,累计恢复植被面积1200 余亩,完成地貌恢复超95公里,复绿率达100%。主动协调林业部门避让生态红线5处,确保路由规划100% 绿色合规,同时协助100余户村民清理耕地石块,复耕率100%,实现工程与生态、民生共赢。在 “大峡谷” 陡坡修建台阶式巡管小道,既方便巡检与村民放牧,将村民返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又通过挡墙设施保护水土,成为 “友谊管道” 建设的生动实践。

砥砺奋进续辉煌,展望未来谋新程

未来,文山作业区将以 “四个管道” 建设为引领:筑牢安全管道,层层压实责任制,落实 “一岗一清单” 要求;深耕绿色管道,确保工程竣工后地貌全面恢复;打造发展管道,推进钢材规格升级,规划富宁、砚山、马塘三条支线,助力文山建成管道枢纽;深化友谊管道,完善隐患有奖举报制度,发动群众共同护管。

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滇东南输送 10 亿立方米天然气,创新引入广西 LNG 富余资源与中缅油气管道形成互补,有效破解云南气源单一瓶颈。建管融合组将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强化质量管控、提升管理效能,全力冲刺 2026 年8月投产目标,在喀斯特山区书写能源通道与绿水青山共生的新篇章,为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助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