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云南昭通走出发展新路子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云南昭通走出发展新路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4 09: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3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昭通专场举行。中共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从8个方面介绍昭通“十四五”以来的情况。

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始终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突出抓好在建项目促增长、抓好政策落实保增长、抓好项目储备稳增长“三个增长”,经济发展实现总量快速增长、质量有效提升、位次赶超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429.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016.9亿元、年均增长6.9%,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前进1位、列全省第6位。2025年,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110亿元,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头等大事,脱贫成效得到新拓展。我们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专项行动,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和扶贫资产盘活“两支撑一盘活”,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5年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经济增速。巩固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列全省第1位,2023年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推广了昭通经验。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闯出新赛道。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认真落实省委一体推进“三大经济”部署,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实体强产业,着力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今年预计达3500亿元。电、烟、煤“老三样”加快转型,硅、铝、磷“新三样”成形起势,“绿电+先进制造业”开辟了昭通工业经济新赛道。

四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融合迈出新步伐。我们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昭通“滇东北城镇群”的发展定位,坚持“做大昭、鲁、大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城镇”的总体思路,构建起了“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城镇人口和经济规模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41%、38%,全市新增经济“百亿”县4个、总量达到9个。“苹果之城·大美昭通”、镇雄“书包上的城镇化”“金沙江畔·水韵巧家”“红色扎西·胜利起点”等城市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五是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保取得新成效。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进“绿美昭通”建设,不断筑牢长江上游、赤水河源头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市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保持在全国前30位,393条河流实现“一江清水出昭通”,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昭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央视大型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的城市,成为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

六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我们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根本出发点,深入实施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等系列三年行动,着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好阵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461所、新增学位16.7万个,高考本科上线率、特控上线率分别从2020年的34.4%、9.6%提高至2025年的51.4%、23.6%,分别超全省10.3个和2.5个百分点。滇东北中心医院和11县(市、区)医共体建成运营,4000余名长期在外就医患者返回昭通治疗。我们探索建立“受托管护人”机制,建成“一老一小”一体化关爱服务阵地30个,8.6万名留守儿童和3.2万名留守老人实现管护全覆盖,连续3年开展万名留守儿童假期集中托管,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点赞。

七是着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们围绕做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大力倡导树立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已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的鲜明标识,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向昭通聚集,5年来,累计落地招商引资项目572个、到位市外资金1236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43.6万个、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2025年到昭通避暑旅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昭通成为全国避暑热度上涨最快的城市,跻身云南“四大旅居目的地”。

八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安昭通形成新格局。我们创新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2+5”工作机制,广泛推广昭通首创、原创的“红、黄、绿”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全市命案、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信访总量比“十三五”末分别下降66%、50%、65%、46%,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实现“双下降”。认真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健全完善雨前查预防、雨中查隐患、雨后查灾情“三查”制度和“县指挥、乡调度、村组织”避险转移指挥调度体系,22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国推广,完成地灾避险搬迁2.5万人。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