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核桃壳变废为宝 创造经济与环境效益

在“中国核桃之乡”临沧凤庆,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72万亩,2025年干果年产量预计达18万吨,凤庆县及周边地区随之产生的核桃壳预计达到45.3万吨。

云南临沧:核桃壳变废为宝 创造经济与环境效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1 14: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片
凤庆核桃丰收。(双春天 摄)

在“中国核桃之乡”临沧凤庆,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72万亩,2025年干果年产量预计达18万吨,凤庆县及周边地区随之产生的核桃壳预计达到45.3万吨。

“以前敲完核桃,壳都直接扔了,哪想到现在还能卖钱!”临沧凤庆县京竹林村农户茶军良介绍,他家每年光卖这核桃“废料”就能赚2万元。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研究,核桃壳相关产品相继被开发。曾经让农户眉头紧锁的硬邦邦的核桃壳,经粉碎、碳化、脱烟等工序,如今摇身变成深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核桃壳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经高温碳化制成核桃炭,吸水除臭的猫砂,青皮、分心木等副产品也实现循环开发。

图片
凤庆县农户正在卸核桃壳。

“核桃炭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质能源,具有高热值、低污染的特点,比传统木炭更易燃烧且无烟,深受市场欢迎。我们每年收3000多吨核桃壳,除检修期外常年运转,固定雇用一批本地人,一天工资100元。” 临沧凤庆县森涛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辉说。

2024年,仅凤庆县森涛工贸有限公司产出核桃炭达600多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达800多吨,加工后的核桃炭每吨能卖3500元左右,生物质颗粒燃料每吨能卖1000元左右,销路直通昆明、大理、保山等地,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图片
包装好的核桃炭准备发往各地。

为进一步加强核桃产业的科技创新,凤庆县成立了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与2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消费者意见为导向的反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核桃产业关键装备与工艺研发”“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科技专项,推动核桃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的延链、强链,串起生态与增收。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严玉洁)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