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核桃之乡”临沧凤庆,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72万亩,2025年干果年产量预计达18万吨,凤庆县及周边地区随之产生的核桃壳预计达到45.3万吨。
“以前敲完核桃,壳都直接扔了,哪想到现在还能卖钱!”临沧凤庆县京竹林村农户茶军良介绍,他家每年光卖这核桃“废料”就能赚2万元。
随着新技术、新手段的研究,核桃壳相关产品相继被开发。曾经让农户眉头紧锁的硬邦邦的核桃壳,经粉碎、碳化、脱烟等工序,如今摇身变成深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核桃壳转化为生物质颗粒,经高温碳化制成核桃炭,吸水除臭的猫砂,青皮、分心木等副产品也实现循环开发。
“核桃炭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质能源,具有高热值、低污染的特点,比传统木炭更易燃烧且无烟,深受市场欢迎。我们每年收3000多吨核桃壳,除检修期外常年运转,固定雇用一批本地人,一天工资100元。” 临沧凤庆县森涛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辉说。
2024年,仅凤庆县森涛工贸有限公司产出核桃炭达600多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达800多吨,加工后的核桃炭每吨能卖3500元左右,生物质颗粒燃料每吨能卖1000元左右,销路直通昆明、大理、保山等地,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为进一步加强核桃产业的科技创新,凤庆县成立了云南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与2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消费者意见为导向的反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核桃产业关键装备与工艺研发”“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等科技专项,推动核桃全产业链聚集发展的延链、强链,串起生态与增收。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