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天籁——于涌自然雕塑展暨研讨会”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策展人朱其表示,于涌从雅玩雕刻、假山石与现代装置艺术中,重构出源于中国传统的纯粹雕塑语言,填补了中国文人艺术在书画领域之外的雕塑空白。

“心随天籁——于涌自然雕塑展暨研讨会”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20: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心随天籁——于涌自然雕塑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中国台湾艺术家于涌31件雕塑精品,展期将持续至12月31日,作品分两阶段在云南美术馆一楼圆厅、五楼展厅有序呈现。

开幕式现场,于涌向云南美术馆捐赠《象往春城》《反求诸己》两件代表作。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主持工作副馆长(副院长)朱平为其颁发收藏证书,以感谢他对云南美术事业的支持。

于涌是台湾籍艺术家,是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高足,定居云南已27年。他早年毕业于台湾健行工专化学工程科,后师从李霖灿、吴平、官大钦等名家,系统研习中国美术史、书法与绘画,深耕石雕艺术创作多年 。其作品《梅竹双清》曾获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傩》成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目前担任绿雪斋艺术馆馆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务。本次展览展出于涌先生31件雕塑精品,较为系统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全貌。

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同步召开。来自省内外的艺术评论家、高校学者与云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昆明传媒学院等师生代表,围绕于涌的艺术创作展开深入研讨。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评价,于涌的创作扎根中国玩木、赏石传统,同时吸收西方抽象艺术与现成品艺术精华,以刮、削、钻、钉等多样手法处理木、石、残陶等材料,既保留材料天然形态,又赋予其艺术巧思。

策展人朱其表示,于涌从雅玩雕刻、假山石与现代装置艺术中,重构出源于中国传统的纯粹雕塑语言,填补了中国文人艺术在书画领域之外的雕塑空白。其作品以儒释道文人美学为核心,形成独有的“自然语法”,在当代雕塑创作中极具辨识度。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练春海则用“对话式创作”概括于涌的实践:他将材料视为有灵魂的“伙伴”,创作过程是与材料持续交流、释放其内在美感的过程。

本次展览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美术馆主办,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昆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昆明传媒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联合承办,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近距离感受自然与艺术共生、传统与当代交融的机会。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