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看安宁丨撤县设市,解锁一座工业城市的三十年蝶变

而立之年看安宁丨撤县设市,解锁一座工业城市的三十年蝶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4 14: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10月13日,安宁迎来撤县设市三十周年纪念日。回望城市发展脉络,1995年是无可替代的关键坐标——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宁撤县设市,这道历史性批复如同一把密钥,为这座兼具古韵与活力的城市打开转型之门,开启了跨越发展的全新征程。

(如今的安宁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生长的城市生命力)

如今行走于安宁大地,现代厂房与古街巷陌相映成趣,城乡公交与生态廊道交织成画,目之所及皆是蓬勃生长的城市生命力。这份活力的背后,藏着一段从“困境突围”到“破局重生”的奋斗史诗。

(安宁旧貌)

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安宁已是云南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昆明钢铁、云南化工厂、云南磷肥基地、昆明盐矿等一批行业龙头在此集聚,技术领先、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然而,这些企业与地方发展却形成了独特的“围墙经济”——厂区内是机器轰鸣的社会化大生产,厂区外却是延续传统农耕的乡村;6万多名企业职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68个村寨的12万多农民仍靠锄头耕牛在16万多亩土地上维系小农生产。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让城乡差距持续拉大,资源配置失衡、就业不均、公共服务断层等问题接踵而至,成为安宁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破解困局,必先革新体制。1990年,安宁撤县设市的构想正式提出。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唯有从“农镇经济管理”转向“市域经济管理”,以城市化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才能打破发展壁垒。历经三年理论研讨与可行性论证,1993年3月,县委专题会议明确:撤县设市时机已成熟。随后,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迅速成立;7月,安宁县正式向昆明市政府提交请示,工作从“构想”迈入“实操”。

“这不是换牌子、换帽子,而是要‘人换思想、地换装’!”当时的领导班子定下清晰基调,更提炼出“团结奋进、求实拼搏、自加压力、争创一流”的安宁精神,为改革注入精神动力。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1993年12月3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向民政部呈报审批报告,安宁的“设市梦”加速推进。

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安宁撤县设市的消息传来,全城振奋。如何借设市实现突破?当年12月,市级班子专程赴江苏张家港考察,“政府可负债经营、可向群众借贷”的创新理念,彻底打开了发展思路。考察团在住地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照先进找差距、理思路,最终确立“超常规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路径,“学习张家港,建好安宁市”成为首个行动纲领。

1996年1月1日,安宁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鲜红的新印章启用,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铭牌同步“县”改“市”——这一天,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发展重心的转移:从聚焦农村转向深耕城市,以城市经济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安宁的三十年跨越之路自此启程。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砥砺前行。安宁历经“经济转轨、规模扩张、统筹发展”三个阶段,GDP从1995年的25.5亿元起步,2008年破百亿、2018年超500亿、2021年跨600亿、2023年站上700亿台阶,2025年预计突破800亿,较设市之初增长30倍。从“围墙经济”到“城乡共生”,从农业县到工业强市,从区域跟跑到全省领跑,安宁用实践证明:从“县”到“市”,变的是打破边界的发展格局;从“跟跑”到“领跑”,靠的是久久为功的实干担当。

站在三十周年的新起点,1995年的那道批复早已超越行政区划变更的意义,成为安宁持续奋进的“精神原点”。未来,这座“三十而立”的城市,将继续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续写更多“破局重生”到“领跑示范”的新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魅力安宁)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