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片区的山间地头,红苹果压枝、金葵花摇曳,这片土地以苹果、冬早马铃薯、花卉为“支柱”,联动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增收”的乡村振兴路。
特色种植筑基:从“单一种养”到“多元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汤满片区深谙此理,依托高原禀赋,培育出三大特色种植产业,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增收活力。
高山苹果:有机“甜果”成致富招牌
“我们的苹果是天然有机的!”角木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江伍金的话,道出了汤满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喀斯特地貌与二半山区的独特条件——土质肥沃、光照足、昼夜温差大,这里的苹果甜度高、水分足、耐储存,成了周边市民追捧的“高原珍品”。
在乡党委政府与上级部门的扶持下,苹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至今,新增种植面积325亩,修缮灌溉沟渠6千米、基地围栏7千米,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农业农村局、林草局专家定期上门,手把手教农户种植、嫁接、病虫害防治,让苹果品质逐年优化。“公司+农户”的模式更给销售上了“双保险”,本地绿农康公司以协议价回收,加上214国道旁的摆摊销售、游客入园采摘,苹果价格从过去的1元/斤涨到如今的5-6元/斤。目前,片区户均苹果种植3亩,挂果面积达75%,每亩经济效益稳定在1万元,江伍金家去年仅礼盒苹果就卖了500多盒,单此项收入超7万元。
冬早马铃薯:错季“金薯”填实钱袋子
“12月底种,来年6月卖,正好错开上市高峰!”汤满片区利用喀斯特地貌梅雨不内涝、光照温度适宜的优势,把冬早马铃薯种成了“增收主力”。自2016年起,汤满村联合乡农科站“精准发力”:筛选适配种薯、联系商家统一订购,还为建档立卡户免费发放“丽薯6号”种薯560斤/户;对接收购企业打通销路,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2020年,片区冬早马铃薯户均产量达9100斤,凭借个头大、口感好的优势,成了家家户户的“稳定收入源”。
花卉产业:网红“花田”激活乡村游
面对“户多耕地少、传统作物效益低”的难题,汤满片区农户在2015年迈出了“创新步”——在市农业农村局、乡农科站指导下试种油葵。每年8、9月,214国道旁的金黄葵花海成了“天然景观”,吸引路人驻足拍照;成熟的葵花籽榨成油,更是“不愁卖”。这让农户看到了“花经济”的潜力:近65%的农户种起向日葵,还在田边建休息点,卖特产、供美食,拓展增收渠道。2019年,汤满下村民小组5户农户抱团发展,打造集向日葵、百日菊、鼠尾草、虞美人为一体的花卉基地,如今每日客流量超百人,不仅成了香格里拉“网红打卡地”,更让花卉产业从“卖产品”升级为“卖风景”,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三产融合赋能:从“产业单打”到“全域振兴”
特色种植打底,乡村旅游唱戏。汤满片区以“生态景观+特色产业+藏乡文化”为纽带,把“赏乡村风光、摘高原苹果、观网红花田”与“吃尼西土鸡、住藏式民宿、体验藏民生活”串成线,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便利的交通让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从雪山下来的游客,或是周边市民全家出游,既能在苹果园体验采摘乐趣,也能在花田拍照打卡,累了就住民宿、吃土鸡,感受藏家风情。这种“种植业+旅游业”的融合模式,不仅让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更带动了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让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潜力——曾经“背井离乡打工”的年轻人,如今守着果园、花田就能赚钱,纷纷选择回乡扎根。
如今的汤满片区,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五六千元涨到1.2万元,5户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苹果、马铃薯、花卉“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正如江伍金所说:“下一步我们要搞电商,让汤满的苹果、葵花油顺着网线卖到全国,让绿水青山真真正正变成‘金山银山’。”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