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冶金新材料”主导产业,以“链式思维”串起上下游企业,用“专班服务”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云南新平产业园区正以“机制创新、科学布局、精准招商、要素保障、优质服务”五大抓手,围绕仙福钢铁集团打造绿色钢铁全产业链,推动园区经济提质增效,2025年1-6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6.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6%,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强引擎”。
链式布局:以“钢”为核,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园区聚焦钢铁全产业链,在上游保障原料供应、推动尾矿综合利用,中游通过技改优化产品结构,下游吸引五金、家电等制造企业落地,最终实现绿色钢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云南新平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会管委会副主任李国华道出园区发展的核心思路。
这一布局的“龙头”,正是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的仙福钢铁,现已成长为集矿山开采、炼铁、炼钢、轧材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资产总额136亿元,占地7000余亩,员工7000人,2024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其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296.2亿元,高强抗震钢筋、优特带钢等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多省市,更远销东南亚市场。
为夯实产业链根基,仙福钢铁正加速推进两大关键项目:一是总投资22亿元的100万吨/年焦化项目,预计2026年6月投产,建成后将实现“钢焦一体化”,补齐原燃料自主供应短板,预计年增工业产值19亿元以上,自发电占比提升至60%以上;二是总投资6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计划2026年底前完成,届时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将低于国家标准50%,同步配套物流停车场换电站、铁路专用线货运站及新能源运输车队,构建绿色生产物流闭环。
依托仙福钢铁的规模优势,园区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上游引入凯创公司50万吨精矿提质项目拓宽原料来源;中游推动仙福技改升级,布局带钢、型钢生产线;下游则吸引了云南正大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落地——这家总投资12亿元的企业,正是看中园区“集中云南1/3钢材产能(748万吨)”的原料保障优势,以及中老铁路辐射东南亚的区位红利,选择扎根新平。
服务提速:“专班护航”跑出项目建设“新平速度”
“从首次接洽到签约仅37天,签约到开工105天,开工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110天!”云南正大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宗口中的“加速度”,是新平产业园区“优质服务”的生动注脚。
为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园区创新推出“专班服务”机制——针对正大钢管项目,园区成立全天候跟进的专班,提供“跑办帮带”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一年内实现“签约—开工—投产—纳规”。这一模式的背后,是园区整套高效服务体系的支撑:实行“园区党工委主要领导集中月调度+部门联席协调商办”机制,县委书记、县长每月“会场+现场”双场景调度;建立“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张清单、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机制;探索“分类办”服务模式,对技改项目落实“一张表单、一次提交”集成服务,对未拿地项目开通“拿地即开工”绿色通道。
不止于“快”,园区更以“精准”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建立产业“一口清”台账,绘细园区现状“实景图”和产业链“招商图谱”,变“地毯式招商”为“地图式招商”;组建“产业链招商攻坚队”,成立实体化招商公司派驻专员赴省外招商;推行项目问题“调度+派单+督办+反馈”闭环管理,形成“企呼县应”的快速响应机制。2025年1-6月,园区成功签约8个项目(含1个10亿元以上项目),省外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2.1亿元。
创新驱动:“管运分离”+“挂图作战”,激活园区内生动力
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新平产业园区在全市率先探索“管运分离”模式,成立全新的园区运营平台公司,赋予其“投、融、建、管、营”全链条职责,超前谋划地矿合作、燃气供应等业务,提升开发建设能力;按照“1+5+N”发展模式,绘制规划建设、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5张图谱,形成“N”个配套清单,实行挂图作战,让发展目标更清晰、责任分工更明确。
如今,园区“链式效应”持续释放:依托仙福钢铁回引钢材贸易服务企业6户,依托正大钢管推进贸易结算中心落地;2025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1%,主导产业集中度达68.8%。随着仙福钢铁焦化项目、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以及正大钢管二期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260万吨)的推进,新平产业园区正朝着“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绿色低碳”的钢铁产业集群目标加速迈进,为云南“3815”战略目标落地注入“新平力量”。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