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易门产业园区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创新引入“园中园”开发建设模式,通过广东产业园、果岭产业园两大平台载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精准招商,不仅吸引60余个项目落地、带动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更培育出16家规上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生态。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招商信息的深度与广度,更依托“以商招商”的口碑效应,提升信息可信度与产业凝聚力,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企协同:优质服务护航企业“加速跑”
“从项目落地到日常运营,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常来企业走访,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勇的感慨,正是易门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这种“零距离”服务模式,让企业得以聚焦核心发展,更坚定了扎根园区、做大做强的信心。
作为园区内的“老牌劲旅”,易门铜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园区产业成长的缩影。这家由易门矿务局与易门县政府于1992年共建、现隶属于中国铝业集团的企业,已形成“集选、冶一体”的全链条布局,粗铜产能达10万吨、硫酸产能42万吨。近五年(2019-2023年),企业累计产出粗铜52.17万吨、硫酸220.94万吨,贡献产值328.25亿元、税金4.73亿元;2024年更是交出粗铜11.99万吨、硫酸47.37万吨,利润4.31亿元、税金1.14亿元的亮眼成绩单。
技术创新是易门铜业的“硬核支撑”。企业采用“富氧底吹熔池熔炼+转炉吹炼”“非衡态高浓度预转化预吸收制酸”等先进工艺,手握113项授权专利(含11项发明专利),“富氧底吹熔池熔炼”等三项技术获评“中铜杀手锏技术”,底吹炉44天长周期运行创国内一流水平。其“宏钟”牌粗铜凭借严苛质量管控,斩获“中铝首届质量管理奖”,多个QC小组获国家级、省级行业表彰,更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秉持“最努力、最赚钱、最幸福”的愿景,易门铜业已成为集“国家一级安全标准化生产企业”“绿色制造企业”等荣誉于一身的行业标杆,516名员工中近六成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企业“小而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创新驱动:贵研资源领跑贵金属循环经济
在贵金属资源再生领域,贵研资源(易门)有限公司正以技术优势重塑行业格局。作为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全资子公司,贵研资源专注贵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年处理各类贵金属物料5000吨,产出铂族金属10吨、金5吨、银150吨,年销售收入超60亿元、利税超3亿元,铂族金属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贵金属回收企业。
技术研发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公司拥有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及1个职工创新工作室,267名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5.35%,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13.18%,集聚了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兴玉产业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成立至今,企业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30余项,获授权专利47件(含36件发明专利),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0余项,更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收入囊中。
面向未来,贵研资源锚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双主线。李勇表示,公司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目标从“贵金属回收商”向“贵金属原料供应商”转型,预计2030年实现年回收过渡金属30-40吨的产能。按照“十四五”规划,企业正加速建设“三中心多基地”,剑指“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贵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中国铂都”,为云南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从“园中园”模式的创新实践,到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易门产业园区正以政企协同的“向心力”、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书写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随着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产业链条持续完善,这片产业沃土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澎湃的动能。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