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宣威,每年霜降至次年立春,都是一场与时间和风味的约定。农户忙着杀年猪、腌火腿,生产企业进入全年最忙碌的时节,这既是传统腌制技艺的延续,更是宣威火腿产业振兴大幕的日常序章。
千年传承,“和”出独特风味
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江苏如皋火腿并称“华夏三大名腿”,其生产史已近千年,每一步工艺都凝结着先辈智慧。因原料、工艺、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选用农作物饲养1年以上的健康乌金猪后腿,经3次上盐、3次堆码、翻压等多道工序,在宣威高原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的独特气候里自然发酵,直至次年中秋后才算基本成熟。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这样的地理气候为火腿自然发酵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天然车间”,即便在其他地方复刻工艺,也难成其味。与金华、如皋火腿的酱香型不同,宣威火腿个头更大,属清香型,切开后瘦肉艳如玫瑰、肥肉润似白玉、骨头隐透桃红,凭“鲜、酥、脆、嫩、香”享誉中外,获誉“云腿”。
这份自然与匠心的结晶,吃法亦包罗万象:炒食则香味浓郁、富有嚼劲;蒸食则肉质软嫩、清淡适口;炖、煮、煲中更能释放醇厚底味。作为配菜,它更是“百搭王者”,过桥米线的鲜、酸菜炖红豆的香、乳饼的醇,都因它的加入更添层次。正如中国注册烹饪大师、云南省烹饪首席技师鄢赪所言:“天下万千食材,包容性最强的非宣威火腿莫属。”
这份“包容”,恰是1923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饮和食德”的深意所在。在宣威火腿产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和”的内涵更为丰富:既是鲜腿与食盐在比例、揉搓力道中的精准融合,是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共生相融,更是与其他业态跨界联动的蓬勃活力。“唯有各环节完美契合,方能成就这大自然与时间馈赠的美味。”
(8月29日《中国日报》“风物图志” 聚焦“宣威火腿”)
产业升级,激活振兴动能
从千年传承到产业振兴,宣威火腿踩准了时代节奏。如今,它不仅是美食符号,更是地方经济“引擎”,在研发创新与规模发展中跑出加速度。
品质打底,筑牢根基:中国中检西南区域宣威检测技术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团产业专家工作站先后落地,16个质量标准保驾护航,32家加工企业茁壮成长,1户省20佳创新企业、4户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156个系列产品斩获超百项奖项,让“云腿”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23年火腿产量6.95万吨(其中精深加工4.2万吨)、产值110亿元,2024年更增至7万吨、产值115.2亿元,实现产业规模与品质齐飞。
链条延伸,惠及民生:宣威火腿早已跳出“食材”单一身份,串联起生猪养殖、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生态。目前,市域内火腿产业规模与市场销售态势稳定,拥有32家通过SC认证的火腿企业,其中21家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累计研发出百余个火腿系列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份额占全国火腿总量的37%。
2025年1—6月,全市火腿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总产量达4.1万吨,同比增长0.24%;精深加工量1.8万吨,同比增长4.65%;实现总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0.58%。
市场拓展方面,线上依托媒体流量热度,提升电商直播影响力;线下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展会,进一步扩大品牌曝光。进出口领域同样表现亮眼,全市7家具备进出口资质的企业中,宣宜食品上半年向香港出口4499公斤火腿,创汇134981美元。
多元创新,拓宽致富赛道
当“火腿+”思维激活业态,宣威火腿的价值边界不断拓宽。精深加工加速推进,产品矩阵从传统生熟火腿,拓展到黑猪火腿午餐肉、鲜肉午餐肉、火腿饼等100余款绿色高端产品,附加值节节攀升。
更以“火腿”为媒,点燃“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6个庄园建成后,吸引超24万人次游客,带动320万元农产品销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预计拉动17个乡镇(街道)8.9万人持续增收,让这根传承百年的火腿,真正成为致富新赛道的“金钥匙”。
从霜降的腌制忙碌,到产业链上的增收喜悦;从“饮和食德”的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的时代脉动,宣威火腿正书写着“小食材撬动大经济,老手艺赋能新未来”的精彩篇章。这不仅是宣威的味觉名片,更是乡村振兴浪潮中,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的生动样本——以匠心守“和”,以创新谋“兴”,让千年风味,在新时代滋养更多烟火幸福。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郭研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