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升级!云南临沧提升枢纽能级拥抱印度洋

开放升级!云南临沧提升枢纽能级拥抱印度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6 19: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云南区位独特,临沧更是从末梢变前沿的典型。”在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临沧)专题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指向大屏幕——蜿蜒的中缅群山与蔚蓝印度洋被一条红线直线贯通,“这是连接国内与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战略枢纽,更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陆路黄金通道。”

临沧3个对缅开放口岸联动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经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境,72小时即可抵达缅甸仰光港。随着大临铁路通车、临清高速建成,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南伞、永和口岸转新开放,这座曾经的边陲末梢正以智慧口岸为支点,为万千企业搭建起对缅开放合作大平台。

基建提速扩容,口岸能级跃升

孟定清水河口岸内,一辆辆满载缅甸农产品的货车驶入H986大型智能查验区,扫描、放行,一气呵成。返程卡车上,“中国制造”的机电设备和调味品正源源不断运往缅甸腹地。“现在大小车分道通行,智能检查混排,3分钟内就能完成全部通关流程,又快又方便。”在孟定清水河口岸联检大厅,边民李小琴切身感受到智慧通关的高效。目前,口岸车辆、旅客、货物通关时间分别压缩50%、70%、80%,企业通关成本降低50%。

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斌指出:“系统性提升枢纽能级、补齐多式联运网络短板至关重要。”这与临沧持续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链”动力的工作方向不谋而合。

今年7月21日,孟定清水河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具备直接进口冰鲜水产品资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金旭评价:这标志着口岸监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是打通印度洋生鲜贸易的核心支撑,为临沧“兴农业拓市场”提供了关键助力。

此外,孟定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南伞和永和口岸转新开放已申请列入国家“十五五”口岸发展规划;144-3、125通道开通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南伞口岸联检楼、永和口岸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芒卡通道联检楼及多个边民互市贸易场、抵边检查室等项目加快建设……临沧口岸建设正全速推进。

今年上半年,这条陆上通往印度洋最近、最便捷的黄金通道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口岸进出口货量142.53万吨,增长46.55%;货值38.43亿元,增长57.02%;出入境人员103.37万人次,增长67.78%;出入境车辆16.15万辆次,增长38.47%;企业物流成本每车次直降4000元。临沧,正朝着让黄金通道“流速”更快、“流量”更大的目标持续奋进。

“软环境”持续优化,通关效能倍增

口岸高效运行的背后,是制度规则“软环境”的不断优化。临沧大力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投用先进查验设备,升级物流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企业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创新“政关联百企·合力促外贸”服务机制,精准推送政策红利,对金属矿砂实施“分类管理+先放后检+汇总征税”组合措施,显著提升大宗商品流通效率。

目前,临沧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深化贸易合作,创新“边民互市+电商”“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模式,成为连接中国大市场和南亚东南亚新兴市场的重要节点。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冯传禄提出的“探索落地加工免税”建议高度契合的是,临沧创新“运抵直通”运输模式,促进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产业驱动转型,边疆活力迸发

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深刻激活了口岸经济动能。2024年,临沧完成全国首单中缅边贸人民币直接结算,备案边民2.3万人,互市贸易额达4.5亿元,产业链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

缅甸商人通乃在耿马经商20年,从珠宝玉石到日用品贸易,他见证了口岸的巨变:“这里政策好、人友善,我们全家都搬来定居了!”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通车后,耿马庆收农业公司物流成本直降10%-15%,其3600亩“孟定菜园”直通国内外市场。

这背后,是临沧充分激发“生态产业+扩大开放”的叠加优势,以开放促产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推进出境加工业务、“互联网+边民互市”等举措,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升级。耿马蔗糖、凤庆核桃等品牌借助RCEP机遇加速“出海”,绿赛可新材料公司95%的可降解餐具产品通过口岸平台走向全球,形成“口岸+园区+内地”的产业纵深。

数据显示,临沧以仅占全市0.11%的园区土地,贡献了10.7%的GDP和35%的工业产值。通道深度激活园区引擎,牵引“口岸+园区+内地”产业纵深构建,推动124个重点项目落地。2021年8月以来,累计实现集装箱运输4.3万个,带动进出口贸易量847万吨、贸易额299亿元。

专家们关注到临沧“通道经济”的活力,强调“育小微添动能”的重要性,建议大力支持口岸经济带上的小微企业发展加工贸易与跨境电商,提升其韧性和竞争力,助力构建全域销售网络。

暮色中的孟定清水河口岸,满载缅甸农作物的列车鸣笛驶向临沧物流园,跨境冷链车拖着白色雾汽驶入智能卡口。盛放的三角梅旁,佤族姑娘正向缅甸客商展示织锦技艺——这条地理通道,正蜕变为融通产业链、生活圈、生态链的活力边疆。正如论坛共识所言:“临沧的开放,始于通道而不止于通道。”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张之译 李鹄)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