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康43万亩坚果园:结出“富民强县”振兴果

云南镇康43万亩坚果园:结出“富民强县”振兴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3 15: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白鹭翩跹时节,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的山野间,43万亩坚果树撑起一片绿色天幕,圆润饱满的青果如翡翠缀满枝头,静待丰收。

日暮时分,田坝村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抽检今年的“虫果”占比——他们从各社员果园取样,水煮鲜果、剥壳验仁,细致甄别品质。“虫果率是影响青果价格的关键,得看看‘提质增效’的成果,既给企业交代,也总结改进空间。”合作社理事长王东权笑着说,目前检测的虫果率远低于标准,结果喜人。

(佤族群众手捧坚果笑开颜 )

近年来,镇康县以科技为钥,深耕“营养补充、落头开心、果园放蜂、品种改良、病虫鼠害防治、水分管理”六项核心技术,推动坚果产业提质增效。虫果率持续下降,产量与品质双提升。“今年雨水充沛,合作社产量预计比2024年增长20%~30%。”王东权难掩喜悦。

数据印证着产业活力:2024年,镇康县“临沧坚果”投产36万亩,产青皮果7.1万吨、干壳果2.36万吨,农业产值6.4亿元,工业产值7.46亿元,果农户均收入3.9万元、人均8800元;2025年预测产量8.87万吨,同比增25%。“科学种植让‘靠天吃饭’成了历史。”县林业和草原局的技术骨干杨伯平感慨道。

为保果品优质,镇康还定下“规矩”:依托多年经验,坚果需至“白露”才饱满成熟,因此将“白露”定为“开采节”,节前严格执行“严禁采摘、运输、收购”的“三严禁”,从源头把控品质。

(工作人员检验坚果“虫果率”)

在夯实种植基地的同时,镇康聚焦产业链延伸,推动“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通过政策扶持、人才培育、技术引进,引导企业建强初深加工线,目前已建成3座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9万吨(初加工)和2.18万吨(精深加工),2024年实现利润3100万元,带动326人就业。

众裕坚果加工厂内,工人正检修设备、清理场地,做着开工前的最后准备。“今年计划收购1.5万吨,加工量随产量同步增加。”公司总经理马建瑞信心满满,“结合市场行情,我们对临沧坚果产业很有底气。”目前,企业研发的5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

“2021年田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多元,2024年达2.1万多元,快翻了一番。坚果产业真是深得民心!”王东权的话道出了农户心声。

这背后,是镇康探索的“三个三”机制:以村党支部为引领,通过“三个统一定质”“三个步骤定价”“三方共赢定效”,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体。全县14个临沧坚果专业合作社吸纳1.5万户社员,推行“464”返利分红模式——企业按收购款的4%返补合作社,其中60%分给果农,40%留作村集体经济。2024年,企业返利558万元,社员二次分红334.8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23.2万元。“社员分红最高的拿了2万多,少的也有几千,初挂果的也能得几百。”王东权说。

从澳洲野生基因到中国全产业链,从边陲试种到边民“绿色银行”,这颗“洋种子”在镇康的青山绿水间扎根结果,形成“一谷(县城至南捧河)、一轴(南捧河流域)、一带(南汀河流域)”的产业布局,撬动亿元产值。43万亩坚果树下,镇康正书写着“富民强县”的乡村振兴黄金答卷。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李元兰 查忠明 董文静 蒋世玲)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