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凤庆:林麝与黑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现保护区

云南凤庆:林麝与黑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现保护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4 20: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云南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鲁史管护站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发现该区域同时记录到林麝和黑颈长尾雉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麝科麝属中体型最小的哺乳动物,又称“南麝”,当地群众俗称“青麂”。其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栖息在海拔2000~38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中。目前,林麝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大型鸟类,别名地花鸡、松毛鸡、哑巴鸡。其分布范围包括我国云南、广西地区,以及国外的泰国、缅甸、印度,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000米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草地及林缘地带。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同时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鲁史管护站站长肖平涛介绍,这两种野生动物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且性情机警、胆小怕人,极难被发现。此前,管护站工作人员多次布设红外相机均未捕捉到它们的影像,此次成功拍摄到其栖息活动画面,不仅为凤庆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证实了该区域存在较为稳定的种群数量,是对凤庆县及自然保护区长期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力肯定。下一步,管护站将结合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实际,采取针对性管护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和巡护保护力度,确保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据了解,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五道河片区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是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种群及栖息地。近年来,随着凤庆县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该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覆盖质量显著提升。此次林麝的首次现身与黑颈长尾雉的再次发现,不仅凸显了临沧澜沧江流域的生态价值,更为凤庆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滇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肖平涛 李子静 杨龙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