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沪滇帮扶,就像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接力赛,每一棒都要跑得稳和实。”即将结束三年挂职、返回上海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禹延亮,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站在金平的土地上,能感受到山乡巨变的脉搏:从“贫困县”到“幸福村”,从“输血”到“造血”,沪滇协作的“4+”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
自1996年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以来,上海长宁区与云南金平县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缘分。29年间,长宁区始终以“上海所能”对接“金平所需”,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6亿元,实施513个项目,带动31.7万人次受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两地携手走出了一条“五聚焦五助力”的协作之路:聚焦基础设施,让泥巴路变硬化道、旧村寨换新容颜;聚焦产业就业,从“输血”到“造血”,帮群众鼓实“钱袋子”;聚焦教育医疗,让山里娃能上学、乡亲们看好病;聚焦消费帮扶,“金品入沪”让梯田红米、古树茶走出大山;聚焦社会帮扶,汇聚各方善意,让温暖落地生根。
禹延亮说,金平的山乡巨变触手可及,而这背后,是沪滇协作精心打造的“4+”模式结出的甜蜜果实——
“乡村建设+文旅融合”让美景变“钱景”。马鞍底乡滮水岩村投入1870万元,将蝴蝶文化、梯田风情融入乡村旅游,2023年跻身AAA级景区,蝴蝶谷艺术节越办越火,2024年吸引游客12万余人次,收入超1.17亿元。村民们从“守着好山好水穷过日子”,变成开民宿、卖特产的“老板”,日子过得像彩虹般鲜亮。石板寨新村的老乡更惊喜,从挤挨挨的“小方盒”搬进窗明几净的“小别墅”,村寨成了云南边境幸福村的样板。
“乡村建设+边贸助推”激活了口岸活力。依托地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以金水河国家级一类口岸为中心、金水河镇那发街村和隔界村为重点的边贸助推型示范带。2023年,沪滇资金投入1550万元,实施那发街村和隔界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党的二十大代表、隔界村支书普玉忠总念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的建设,对我们帮助很大,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我们也要继续扛起责任,守好祖国的边境线。”接下来,2420万元的交易中心项目将落地,让中越边贸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建设+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金平县世居苗、瑶、傣、哈尼、彝、汉、壮、拉祜(苦聪人)、布朗(莽人)9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8.35%,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沪滇协作紧紧围绕“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要求,先后在哈尼族、瑶族、傣族、拉祜族等8个少数民族抵边村寨投入6289万元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特别是2024年,投入1234万元在者米乡拉祜族聚居地六六新寨实施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帮助“直过民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
“乡村建设+产业协作”让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沪滇协作坚持乡村建设与产业就业“两条腿走路”,立足各村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地理区位优势,合理布局优势特色产业,先后投入7298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建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仓储冷链物流中心2个、梯田稻谷深加工厂1个、食用菌种植大棚1个,打通土特产增收路、农村电商销售路、村集体经济共富路、边民互市致富路,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绿色经济、庭院经济,让乡村既有“好风景”又有“好钱景”,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石板寨的邓富万算过一笔账:土地流转有租金,打工有薪金,年底还有分红,年人均收入达1.54万元。“盖了新房、有了活干,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成绩背后,是长宁援滇干部们的默默付出。他们离开上海的家,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在金平的山路上跑坏了好几双鞋。有人深夜灯下给孩子写信,字里行间满是歉疚;有人跟着哈尼族老乡蹲在火塘边,喝着苦茶聊发展;有人把项目图纸改了几十遍,就为了让每一分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他们常说:“这不是任务,我们是打心底想让金平好。”
如今的金平,梯田里孕育着希望,口岸边涌动着商机,村寨里飘荡着欢笑。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赛,还在继续;边疆大地上的幸福之花,正开得愈发绚烂。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