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穿越时空之门 探秘“和平文化”之源

云南临沧:穿越时空之门 探秘“和平文化”之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5 13: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你能想象四万年前中国西南边疆古人类的生活图景吗?他们栖居何处、如何谋生?是在高山峡谷采集野果,还是于热带雨林狩猎野兽?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农克硝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这些想象提供了科学答案。

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沧源县发现农克硝洞遗址。“一系列研究证实,这里是距今4.35万年旧石器时期亚洲最早的‘和平文化’源头性遗址。”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吉学平研究员介绍。自2004年起,他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联合考察,2015年研究团队发表学术论文,确认该遗址为距今4.35万—2.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平文化”遗存。

“和平文化”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陆的史前文化。1926年,法国学者在越南和平省考察多处洞穴遗址,发现一批旧石器时期石器组合(年代距今3万—3千年),国际考古学界由此命名“和平文化”。近百年来,这一文化始终是研究东南亚乃至全球史前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前沿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权威学者推测中国南部可能存在和平文化,甚至是其发源地,但相关发现甚少。农克硝洞的发掘不仅证实中国有和平文化,更发现了亚洲最早的遗址,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人群迁徙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划时代的学术依据。

做好边疆考古发掘与阐释,用好研究成果,对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意义深远。近年来,多学科联合考古队对农克硝洞遗址开展三次发掘,清理出厚度超8米的原生文化层,出土人牙、骨环、穿孔猴牙、石制品等5000余件文物。研究成果引发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考古》《南方文物》等国内权威期刊及《人类学》《国际第四纪》等国际刊物相继刊发相关论文。法国研究和平文化的权威学者评价,该遗址的发现是百年和平文化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印证了“和平文化源头在中国澜沧江流域”的推测。吉学平认为,华南与东南亚自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直接联系,可能涉及多波古人类的迁移与交流。

“包括农克硝洞在内,临沧已发现多处‘和平文化’遗址线索,表明当时这里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与文化聚落。”临沧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邱开卫介绍。

临沧拥有丰富多元的文物资源:云县忙怀遗址是“三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耿马石佛洞是云南最大的新石器文化洞穴遗址,沧源崖画、凤庆文庙、广允缅寺等文化遗存,共同印记着边疆地区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这些曾隐匿于西南边疆高山河谷的历史文化符号,如今成为解锁史前人群迁徙、文化演进的密码,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人类学、地质学专家参与研究,在各领域结出丰硕成果,筑牢了边疆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融的历史根基,砥砺了边疆人民的自信之基与共守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注入动力。

农克硝洞遗址为世人展开了一幅西南边疆史前风貌画卷:四万年前地球处于末次冰期,冰川广布,喀斯特地貌中的岩厦、洞穴成为远古人类的理想居所。一群先民穿越高山河谷,在澜沧江畔的临沧聚居,创造了最早的和平文化。此后漫长岁月中,这些先民陆续向东南亚迁徙,推动中国史前文化向该地区扩散。从和平文化中探寻历史、汲取智慧,筑牢民心相通与文化认同之桥,既是“澜湄合作”的社会基础,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久保障。

吉学平研究员表示,研究已证实临沧是中华文化向东南亚大陆传播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南亚人群的重要扩散中心。目前多学科国际合作研究正在推进,更多谜题仍深埋地下,等待后人揭晓。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徐珊珊 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 供图)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