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脚下的人生转折:一个村民眼中“哈巴村”的蜕变之路

雪山脚下的人生转折:一个村民眼中“哈巴村”的蜕变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2 10:0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9日清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哈巴村云雾缭绕。轻宿云间民宿里,陈继忠的妻子正为客人准备早餐,这位33岁的彝族汉子匆匆扒了几口饭,便驱车前往银行——他要为自己的锦峰户外运动(香格里拉)有限公司开办对公账户。谁能想到,这座曾被视为发展桎梏的雪山,如今成了改变他命运的“金山银山”。

(在轻宿云间民宿阳台上拍摄的哈巴村村容村貌 )

2009年,17岁的陈继忠初中辍学,穿着军用胶鞋、围着彝族围巾,这个胆大的少年凭着一股冲劲当上登山向导。没想到首次登山就遭遇韩国登山者遇险,因装备简陋、经验不足,全队只能无功而返。“那时年轻气盛,根本不懂什么是危险。”陈继忠笑着回忆,眼中却藏着对过往的敬畏。

(陈继忠讲述家里墙上挂着的锦旗背后的故事 李映青 摄)

由于哈巴雪山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云南镜内唯一一座可以攀登的入门级雪山,被称为户外运动的圣地。哈巴雪山攀登以雪坡行走为主,从雪山脚下的哈巴村到顶峰,有成熟完善的登山路线,哈巴雪山名声远扬,游客纷至沓来。2012年,陈继忠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开始接受合作的户外公司开展的各种系统培训。从高山急救到极端天气应对,他逐步蜕变,甚至登上6000多米的青海玉珠峰。“从业以来,我见过太多事故,现在带队,安全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信条。”他感慨道。

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作为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花园之母”“天然动物园”。得天独厚的户外资源,加上虎香二级公路的贯通、700余米徒步栈道相继建成,让昔日封闭的小山村变身户外运动胜地。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写了哈巴村的命运。曾经,村民靠种植花椒、核桃艰难度日。陈继忠记得,儿时上小学每天要徒步两小时山路往返于家和学校,如今开车28分钟车程就能抵达三坝乡乡政府。村里50多家民宿、12家餐饮店林立,400名专业向导、500匹驮马随时待命。2023年,1.7万余名游客涌入,带动旅游收入1900余万元,700万元的服务收入更让6700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

陈继忠的人生也随之蝶变。2020年,他与人合伙经营帐篷营地;2023年,贷款25万、自筹50万建起民宿,每间房售价150元每晚,即便遇到节假日,也绝不涨价。“以前觉得大山困住了我们,现在才明白,这是老天爷赏的金饭碗。”他感叹道。

然而,行业的快速扩张也带来隐忧。面对无序的价格竞争,陈继忠始终坚守底线:“有些游客穿着板鞋、牛仔裤就来登山,连基本防寒装备都没有,这种情况下降价是对生命不负责。”他用专业守护每一次攀登。当地政府自2023年实施的人数限制与价格调控政策,更让他看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限制人数既能保护雪山生态,也让专业服务回归价值。”

凭借诚信经营,陈继忠赢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信赖。在外打工的姐姐和姐夫也回到村里帮他,民宿里挂满顾客赠送的锦旗。今年五一期间,游客来得不如去年,陈继忠认真分析原因,下一步他计划维持价格体系,但是通过赠送周边徒步线路、帮助游客适应海拔等增值服务提升公司竞争力。

“有客户说,希望我带他们挑战6000米高峰,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停下攀登的脚步。”陈继忠眼中闪着光,“哈巴雪山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想让更多人感受它的魅力,让这座山继续滋养我们的村庄。”

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民宿老板、从草根向导到公司创始人,陈继忠的故事,正是哈巴村因户外运动破茧重生的生动注脚。这座藏在雪山脚下的多民族村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