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探寻“和平文化”起源,解锁史前文明密码

云南临沧:探寻“和平文化”起源,解锁史前文明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09 13: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你是否曾好奇,四万年前,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古人类有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栖息何处?如何寻觅生存的物资?是在高山峡谷间采摘野果,还是于热带雨林中追逐野兽、生食血肉?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农克硝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为这些想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年,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工作者在沧源县发现了农克硝洞遗址。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吉学平研究员介绍:“一系列研究成果证实,农克硝洞是距今4.35万年旧石器时期亚洲最早的‘和平文化’源头性遗址。”自2004年起,吉学平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克硝洞遗址进行考察与联合研究。2015年,研究团队发表学术论文,公布农克硝洞为距今4.35万至2.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平文化”遗存。

“和平文化”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陆的史前文化。1926年,法国学者在越南和平省考察多个洞穴遗址,获得一批旧石器时期的石器组合,其年代范围在距今3万至3千年间。国际考古学界将这些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和平文化”。近百年来,“和平文化”成为研究东南亚乃至全球史前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的核心前沿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外权威学者推测中国南部可能存在和平文化,甚至是其发源地,但此前中国相关发现甚少。农克硝洞的发现,不仅证实中国存在和平文化,还拥有亚洲最早的遗址,这对于研究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人群迁徙及文化交流,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

做好边疆地区考古发掘与阐释工作,充分运用研究成果,对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近年来,多学科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对农克硝洞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出厚度超8米的原生文化层,出土人牙、骨环、穿孔猴牙、石制品等5000余件文物。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考古成果引发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内《考古》《南方文物》,国际《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科学》《考古科学杂志》《国际第四纪》等权威学术期刊,相继发表有关农克硝洞遗址的研究成果。法国研究和平文化的权威学者称,农克硝洞遗址的发现是百年和平文化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表明和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澜沧江流域,印证了他此前的推测。吉学平认为,华南与东南亚自旧石器时代就存在直接联系,可能涉及多波古人类的迁移与交流浪潮。

临沧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邱开卫介绍:“目前,包括农克硝洞遗址在内,临沧已发现多个‘和平文化’遗址线索,这表明和平文化人群在临沧境内早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族群和文化聚落。”

临沧拥有丰富多元的文物资源。云县忙怀遗址是“三江”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耿马石佛洞是云南最大的新石器文化洞穴遗址,沧源崖画、凤庆文庙、广允缅寺等文化遗存,记录着边疆地区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史。这些曾隐匿于西南边疆高山河谷间的历史文化符号,如今成为解锁更多史前人群迁徙、文化演进的密码,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人类学、地质学等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并在不同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它们筑牢了边疆各族人民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根基,增强了边疆人民的文化自信与共守祖国疆土的坚定信念,为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注入活力与动力。

农克硝洞遗址为世人展现了一幅西南边疆史前风貌图。四万年前,地球处于末次冰期,冰川覆盖大片区域,喀斯特地貌中的岩厦、洞穴成为远古人类最适宜的居住之所。迎着寒风,一群古人穿越高山河谷,选择在澜沧江畔的云南临沧境内聚居,创造了最早的和平文化。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先民陆续向东南亚迁徙,推动了中国史前文化在东南亚的扩散。从和平文化中探寻历史、汲取智慧,筑牢民心相通、文化认同之桥,是“澜湄合作”的社会基础,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久保障。

吉学平研究员表示,研究证实临沧是中华文化向东南亚大陆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及东南亚人群重要扩散中心。目前,多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正在进行中,更多的谜题仍深埋地下,等待着后来者逐一揭开。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徐珊珊)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