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和安排,7月以来,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文荣率领的调研组,对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日前,调研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为切实提高调研质量、提升监督实效,调研组听取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11个部门工作汇报,召开畜牧、蔬果、花卉、茶叶等特色产业企业代表负责人座谈会,并先后赴甘肃、青海、宁夏和保山、大理、楚雄、丽江等地实地考察,与各级人大代表、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和合作社带头人、村民群众等深入交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广谋良策。
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建立健全“六个一”工作机制,做优一产,夯实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的发展基础,2022年以来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国第4、有机产品认证数量位居全国第2;做强二产,提升现代农业延链增值的惠民空间,2023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做大三产,拓展现代农业互通发展的融合体系,202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1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2612.13亿元。
着眼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我省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工程,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295户;加强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深化开放合作,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规模居西部省区第一。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农民增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家底薄、欠账多、起点低,发展中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调研组认为,主要表现为7个方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限制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设施农业、物流交通等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仍是短板,云品品牌影响力总体较弱,资源区位优势仍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及涉农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作用亟待加强。
“蔬菜设施化率、生猪规模化养殖率仅占23%、43.7%”“全省农民合作社社均经营收入比全国低7万元”“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全省茶叶、中药材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出口值占全国份额极低”“活体贷、农业设施贷未能形成有效抵押的问题普遍存在”……翔实的数据、扎实的问题,引发观者的思考。
调研组建议,全省各有关部门要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多样性资源这一基础,以“千万工程”为引领,聚焦农民增收中心任务,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高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坚持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收益共享,让农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进一步树牢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实现需求端与生产端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立足云南资源禀赋优势特色,持续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
——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立足点,让好山好水产出好产品。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全产业链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完善支持政策、严格环节监管,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快种植养殖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
——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突破点,强化设施装备升级和科技创新赋能。补齐农业生产设施短板,发展绿色高效现代设施种植业、高效集约现代设施畜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延链,着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积极争取创建一批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推进省级种质资源库(圃、场、区)认定,扶持一批省级种业阵型企业,建设一批省级种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