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大量国内外游客坐着动车游彩云之南,云南铁路旅客发送突破2300多万人次,其中,有很多游客乘坐中老铁路动车跨国旅行,高峰时每天达4000人次以上。在中国和老挝的崇山峻岭间,一列列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飞驰,为沿线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王超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现场调研 陈图南 摄)
铁路上飞驰的列车交织构成“流动的中国”,路网正常运行的背后,有着默默奉献的铁路工匠们。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电工王超便是其中之一。
从检修客车电气系统,到修复电路主板,王超20多年坚持一线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磨砺技能技艺。王超说:“我没啥爱好,就喜欢修火车。这活有意义,干着有意思!”
近5年来(2019年4月以来截至目前),王超带领他的团队成功修复动车集成板卡等高价值配件3910件,总结提炼“PLC程序数据库维修方法”等30余种疑难故障处理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摘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王超在进行板卡实验 汤传凌 摄)
焊接重生,匠心独运
“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昆明市郊的昆明车辆段,踏入工作室,王超,这位铁路客车芯片焊接领域的“艺术大师”,正凝神聚气于一块濒临废弃的车下电源主控板卡前。
他右手稳握焊枪,左手轻持放大镜,随着烙铁刀头划过焊脚,焊丝如同精准的笔触,在焊点上勾勒出一幅幅精密的图案。
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车下电源主控板卡,承载着30余枚精密芯片,其中DSP芯片更是核心中的核心,犹如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指挥着逆变器的每一次脉动。而在这方寸之间,王超以匠人之心,挑战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DSP芯片手工焊接。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耐心与毅力的考验。
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上,密布着200多个焊脚,它们之间的距离细如发丝,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但王超,凭借着高倍放大镜下的微雕技艺,将每一个焊脚精准无误地“绣”在集成电路板上,让电路板重获新生,自主维修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回望来时路,王超的技艺之路并非坦途。自2002年踏入昆明车辆段的大门起,他便从一名对铁路检修知之甚少的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今日的技能大师。
初时,他每天跟着师父擦车灯、处理日常故障,以为车辆检修不过是日常琐碎的累积。
有一天,一辆车发生了绝缘故障,刚好师父不当值,王超折腾得满头大汗也没能解决问题,等师父回来,看着他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故障原因,让王超深刻意识到技术的力量与自身的不足。从此,他暗下决心,誓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2012年底之前,王超在检修车间车电组工作,主要负责铁路客车电气设备的检修。在这期间,爱琢磨的王超总能很快发现
由技术攻关组检修的车下电源主机通信电路故障,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技能水平。
这年年底,他被调入技术攻关组,开始学习电源主机模块的检修。无数个日夜,王超沉浸在技术的海洋中,向师傅请教、与同事切磋,逐渐掌握了车下电源检修的技能。不久,师父工作调动,面对电源主机模块检修的重任时,他更是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当时,较为简单的8脚芯片焊接技术也是检修的“卡脖子”问题。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王超就带着卡板跑遍昆明的电子维修市场现场请教,甚至自费请手机维修人员帮忙,但都被谢绝了。
王超没有气馁,不懂芯片焊接,他就从最基础的锡焊原理学起,搜集废旧板件、查阅资料、购买材料,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站起。期间,王超根据不同焊接工况,反复尝试把焊头磨尖、磨平、磨成刀头来练习焊接技能。
在王超成功找到把焊头磨成刀头的技巧时,发现网上就有类似的焊头。“看似做了无用功,但是我们在反复练习中,找到了不同焊头、材料、温度焊接的最佳方案。”王超如是说。
120多天的试错、600多次的失败,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他掌握了从8脚到200脚芯片的焊接技术,解决了板卡维修技术难题。随着板卡检修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本需要花费上万元委外完成的维修工作,变成了成本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自主维修项目,节约了大量检修成本,更在业界树立了技术创新的标杆。
2015年底,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他的名字在昆明车辆段命名了“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对他技术实力和社会贡献的充分肯定。
技术革新,勇攀高峰
2016年云南高铁开通前夕,王超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前往武汉、福州深造,参加高铁动车机械师培训,为高铁开通运营做好技能储备。
王超满怀激情与憧憬,准备迎接职业生涯的新篇章。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他被通知需要继续坚守在原有的岗位上,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顶替他的人选。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超没有沉沦,反而将这份遗憾转化为对技术更深的钻研与热爱。
彼时,铁路客车DC600V统型逆变器正面临升级换代的挑战,检修库里的试验台无法进行现场试验,需要将整个电源箱拆卸,用叉车运到试验台进行试验,如此繁杂的工序,每天仅能检修1辆车,而检修任务却是4辆车,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检修需求。
单位上找到厂家帮忙解决,对方建议重新购买一台价值100万元的试验小车。面对这一难题,王超主动站了出来,他深知,唯有技术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在车间主任的鼓励与支持下,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技术攻关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王超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发出了能够进行现场单车试验的试验装置,检修效率提高到每天检修5辆车以上,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更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当这一消息传回厂家,连厂家售后人员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并专门派人员到昆明向王超请教。当王超告诉对方技术人员,他采用逆变器自带的互备供电原理解决的问题时,对方对王超团队的才华与毅力表示由衷的敬佩。
练就“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检修技术成了王超的工作追求。几年下来,厚厚6本工作笔记记录了他的成长。他的技艺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更获得了云南省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然而,王超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歇。他深知,技术的探索永无止境。随后,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铁路客车网络控制部件通信功能试验装置,相当于构建了两节车厢的网络系统,这一检修方法和工艺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客车车下电源通信功能测试、客车网络配件试验和电源故障诊断问题。
这一创新成果更是如同为铁路检修领域插上了一双翅膀,让检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每年因此节约的检修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这一研发成果也因此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
2017年的夏天,王超作为唯一的青年代表参加了人社部和云南省联合举办的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向来自各行各业的技能人才和媒体展示了自己在铁路客车综合检修领域的精湛技艺。那一刻,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明星”,但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王超说:在技术的征途中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只要心怀梦想勇于攀登就能不断超越自我。
挑战极限,创新引领
2021年,中老铁路即将开通运营之际,王超面对全新的领域与挑战,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为中老铁路的顺利开通默默耕耘。然而,随着列车的正式运营,一系列未知的挑战接踵而至。
当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暖风机控制板故障导致车厢温度不均衡,旅客的舒适度受到影响时,王超和他的团队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精湛的技术,研发试验台,抽丝剥茧,最终发现设计存在细微的瑕疵。
这一发现,不仅迅速反馈给厂家,推动了产品的优化升级,更彰显了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旅客体验的高度重视。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到了2023年7月。中老铁路的动车组检修工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逆变器地面检修试验中主控板故障频发,如同悬在列车安全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面对可能导致的长时间停摆和配件更换难题,王超再次展现了的“牛劲”。他带领团队深入剖析,拆解试验台,夜以继日地验证电路,最终实现了试验台的升级改造,不仅大幅缩短了检修周期,更为中老铁路的顺畅运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同年11月,老挝“澜沧号”动车组首次踏上中国的检修之旅。王超和他的工作室成员,如同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精心制定了关键部件详尽的检修方案。
两周的时间里,他们高效完成了PIS车厢控制器、车下电源集成板卡、液位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检修工作,为“澜沧号”的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份专业与敬业,不仅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更让中老铁路的检修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检修工作的同时,王超还肩负着科研与技术创新的重任。他主持完成了3项科研项目和29项技术攻关课题,自主研发了包括“板卡多路信号多路输出及反馈装置”、“铁路客车39芯通信座对线装置”在内的20余项工装成果。
他还参与编写了7份中老铁路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电气检修作业指导书,将中国技术标准推向了国际舞台,为中老铁路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贡献了力量。
一个难题攻克,另一个难题又接踵而至。
2024年,随车机械师反馈,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充电机欠压板烧损,导致车上没电的现象。王超再次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控制原理,开展技术调研,发现充电机欠压板设计缺陷后,及时对电路元件进行更换,反馈生产厂家进行优化处理。
“虽然坐车人不认识我们修车人,但我们修车人得想着坐车人。”王超说,他和万千旅客的交流就是通过一趟趟奔跑的列车实现的,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据统计,自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截至8月19日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过5.5万列,发送旅客人数超过3800万人次,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王超用用创新与奉献,书写着中老铁路检修技术的崭新篇章。
跨国筑梦,匠心筑桥
王超的技艺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异国他乡留下了温暖的情谊。
2024年的初夏,老挝的夜空下,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静静地停靠在站台上,中方技术人员许玮却心急如焚。一个小小的插座故障,如同堤溃蚁穴横亘在他与安全运营之间。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无助中,他拨通了王超的电话。
插座虽小,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关系到旅客的乘坐体验,更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电话那头,王超迅速分析故障情况,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更换电源板卡,并将故障件寄回国内进行深度检修。
几天后,承载着希望的板卡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了“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这里,王超用他那双巧手,逐一排查,终于找到了故障的根源,并成功修复了板卡。
王超深知,真正的技术传承在于交流与分享。修复工作之余,他通过远程视频通话,与老挝的技术人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他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详细讲解技术要点和维修方法”。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老挝的技术人员不仅掌握了修复类似故障的技能,更在技术研学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王超和他的团队始终站在技术保障的第一线。他们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先后帮助老挝铁路部门解决了行车安全监测主机卡板、车下电源板卡检修等20多种动车运行中的疑难杂症。这些成绩和努力不仅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也深深打动了老挝的同行。
2024年6月,4名老挝籍动车随车机械师不远千里来到云南昆明。他们参观了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与这位传说中的“王老师”面对面交流探讨动车检修的相关技能。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更与王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跨国界的情谊如同中老铁路一般坚固而持久。
面对荣誉和赞誉王超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常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他看来每一次的技术攻关、每一次的跨国援助都是他对铁路事业的热爱和忠诚的体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工匠的初心和使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王超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无数中国工匠的缩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在异国他乡筑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梦想之桥。
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动脉,更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合作愿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