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梦而生 与光同行——写在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开幕之际

向梦而生 与光同行——写在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开幕之际

来源:中国日报 2023-11-27 21: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电影是制造梦想的产业。方寸银幕上,短短数小时,浓缩了大千世界的兴衰枯荣,扰攘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就是电影的无限魔力和魅力。

而电影节就是梦里的梦,众梦之梦。从导演到演员,从普通人到影视明星……无数个造梦的人汇聚到一起,让电影节星光四射,吸引无数眼球。

十年前,临沧这座城市怀揣发展梦想,用一个微电影艺术节的诞生诉说着她对微电影的情怀,讲述着临沧人及亚洲微电影人追逐梦想的故事。

十年的光影时光,就如同一部精彩的“微电影”,记录着临沧的风情和微电影人追逐梦想的风采,微电影人在临沧收获荣誉、感动感怀,也将这里的故事传遍五湖四海……

临沧,梦开始的地方。

年度盛典——十年光影闪亮“一座城”

彩云之南,恒春之城。

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这是一座有理想,有雄心壮志的城市,这座城市与微电影结缘,因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这里,半城青山,满城阳光;这里热烈开放,24个民族共同绘制了五彩斑斓的文化图景;这里,是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是“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节点;这里是微电影人创作的沃土。

2013年,临沧被确定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以下称“亚微节”)的永久举办地。以“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共赢”和“亚洲风·中国梦·临沧情”为主题,以“全国有品牌、亚洲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社会有美誉、经济有回报”为主旨。

每年深秋时节至翌年1月,伴随着临沧独有花卉长翅秋海棠的深情盛开,以其(因其花蕊金黄又称金海棠)命名的亚微节最高奖项——金海棠奖,年年如约绽放临沧,并不断开枝散叶,成为临沧的金字招牌。

十年来,亚微节已在临沧连续成功举办了九届,共征集到世界各地参赛作品31327部;共有来自缅甸、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伊朗等亚洲国家和美国、俄罗斯、法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知名导演、影视艺术家、制片人、影视爱好者和12300多名嘉宾出席历届亚微节,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亚微节的成长。

十年来,各级各类中外媒体记者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报道亚微节盛况,让“世界佤乡好地方    避暑避寒到临沧”“中国红茶之都”“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城市品牌更加响亮,“微电影创作拍摄天堂”“亚洲微电影城”等概念和说法不胫而走、流传广远。

十年来,亚微节主体活动及系列文化活动的轮番上演,亦让亚微节开到了百姓心里,成为临沧这座城市持续打造的“百姓的节日”。微电影作为临沧的文化符号,已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点缀临沧人的生活日常。

十年来,通过举办亚微节,临沧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广为外界所知,国内外客商游客纷纷走进临沧寻找商机和考察旅游,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的双链互动。2013年到202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从443万人次增加到3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0.82亿元增加到253亿元。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届亚微节的成功举办始终坚持“全国有品牌、亚洲有影响、世界有声音、社会有美誉、经济有回报”的主旨,亚微节已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微电影艺术盛会,金海棠奖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美誉度、品牌价值的亚洲微电影最高奖项,微电影事业已成为临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名片。

临沧,一座新兴的微电影之城,耀然崛起。

十年光影照亮“一群人”

十年微影,一路芳华。

十年来,在广大影视艺术家的精心呵护下,亚微节“金海棠”花开临沧、享誉中国、名扬亚洲,许多年轻人在这个平台上,与光同行、成就梦想。

“临沧是我的故乡,一路走来,从默默无闻到略有所成,故乡的山水和亲情始终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在临沧举办的亚微节,是我追逐电影梦的开始。从少年到青年,从短片到长片,从‘亚微’到‘金鸡’,这里的平台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让我一步步接近我的电影梦。”临沧籍青年导演、演员杨程成坦言。

2022年,由杨程成编剧、导演、主演的电影《再见土拨鼠》荣获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及三项提名奖。今年,杨程成再获澳大利亚金考拉奖项,将中国电影带入更大的国际舞台。

从亚微节出发,到金鸡奖的舞台,再到澳大利亚金考拉颁奖现场;从微电影到大电影,杨程成是无数个通过亚微节继续“追影逐梦”的代表。

2019年,成都籍导演张子弦第一次将微电影作品送到亚微节参赛,在惊喜斩获大奖的同时,张子弦每参加一届亚微节,就会迸发新的创作思路。张子弦认为,亚微节就是一扇窗,拓展了影视工作者对社会的认知视野,同时,微电影拍摄也积累和掌握了更多的电影拍摄技巧。“如果能有机会拍摄大电影,所有的经验技巧,都是微电影所带来的。”对于梦想,张子弦一直在坚持。

自2013永久落户临沧开始,亚微节仿佛是一座巨大的造梦工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不同地域的影视工作者聚集于此,潜心创作、热心关注和培养更多的微电影人才,实现自己的光影之梦。同时,北京七宝传媒、虎鲸影音集团等国内10余家影视机构纷纷进入临沧拍摄影视作品,《阿佤兄弟》《滇西有朵红色的云》等多部电影完成拍摄,先后在电影频道播出;反映二战时期云南滇缅公路建设的历史影片《情比山高》在院线播出……近几年,200多部带有“临沧元素”的微电影溢满银屏,临沧成为微电影事业发展显著的文化符号。

微电影的带动力不仅于此,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也在为微电影事业的发展努力拼搏着。

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里,一群学生正紧张地进行着微电影拍摄……

“只有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创作出具有临沧温度的作品。”两年前,学生何连盟带着对微电影创作的热情和憧憬,加入了亚微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旌旗影视工作室,开始关注临沧本地的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

何连盟表示,想让作品出圈,要在立足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接受亚微节期间为他们带来的新思想、新创意,“这将对我们的创作有很大启发。”

作为全国唯一的微电影学院,从2013年9月12日成立至今,亚洲微电影学院已成为微电影人学习、成长的“摇篮”。

十年来,秉承“尽精微,致广大,泛崇光”的院训,亚微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国各地输送影视和新媒体优秀人才1000余名;该院教师学生所拍摄的作品也屡屡在各种大赛中获奖。

今年,亚洲微电影学院立足本地资源,经过充分准备、拍摄和制作,将在本届亚微节中推出17个项目、14个作品参加。而今年第一次参加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何连盟,也参投了首部作品《道钉》。

现在,微电影已成为临沧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只要提到微电影就让人想起临沧,微电影已成为微电影人对于临沧的文化标识,这个标识下汇聚着国内外不计其数微电影人的梦想,吸引着无数不同地域的微电影人来到临沧,实现自己的微电影理想,也让这片广阔的艺术天空星光熠熠。

十年光影点亮“一道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从诞生之时起,亚微节就以“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共赢”和“亚洲风·中国梦·临沧情”为主题,瞩望能架起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桥梁。

十年来,亚微节随着微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微电影盛典,亚洲微电影不断打造精品环境,创造出了许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人性光辉的微电影作品。

九届亚微节,共征集到世界各地参赛作品31327部,参评作品来自世界多个国家以及全国各省市,既出自专业影视制作机构,又来自业余爱好者,还有的是来自在校大学生。

随着微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临沧题材微电影也不断走出国门,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彰显了中华文化影响力,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世界文明。

《红旗耀边关》《老牛》获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征集展示活动二等奖;《红旗耀边关》获第四届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杰出短片奖;《大山里的微笑》《心桥》《红门兄弟田正军》入围第五届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大山里的微笑》《渡》《红门兄弟田正军》获2018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西北赛区十佳影片奖;《大山里的微笑》《心桥》《红门兄弟田正军》参加中国潍坊(峡山)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并获奖,入选2019第五届全国微电影春晚,在美国好莱坞青年电影节上获奖,并被外交部推选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播;《老嘎家的那些事》《寻找最美一杯茶》荣获第七届亚微节最佳作品奖,《红旗耀边关》《大山里的微笑》《心桥》《大山里的微笑》被外交部推荐到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放映,提升了本土文化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伴随精彩纷呈的艺术节主体活动和特色商品交易活动,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亚微节将再次连结起与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周边国家经贸与文化的交流合作。一个个向梦而生的故事,一步步缩短着临沧与世界的距离。

本届亚微节由临沧市人民政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设置了开幕式、优秀微电影作品揭晓典礼、艺术家走红毯及揭晓盛典、微电影大学生讲座、艺术家采风、云南临翔柴烧创作营等10项主体活动,与历届相比,本届亚微节将体现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精准化的节庆亮点。

亚微节,亚洲微电影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亚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临沧,以微电影表达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星光熠熠,微影璀璨。亚微节,是临沧的盛会,是全世界微电影人的共同舞台。十年亚微,是一段圆梦的奋斗旅程;十年亚微,是一段感动的温暖时光。

“大美临沧·微影有约”,让我们继续追光逐梦、荣光前行。(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彭文昌)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