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常远 摄)
昭通苹果(常远 摄)
9月21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新闻发布会——印象昭通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昭通市千柔苹果基地内举行。发布会现场,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分别从生态禀赋、人文历史、美食美景等方面进行分享,带领更多人走进乌蒙山腹地,体验一个 “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的新时代“印象昭通”。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差达3774米,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形成一幅幅雄、险、奇、秀的美丽画卷。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类型全,全国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昭通就有58种,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其中。昭通有黑颈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大山包,“金沙水拍云崖暖”的金沙江,美酒河源头的赤水源,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坝,西部大峡谷温泉,“世界天麻原产地”小草坝,“瀑布之乡”黄连河等美景,以及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和全国第五大水电站向家坝三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形成的500公里高峡平湖景观,让人震撼、沉醉。
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区位优势,如今更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链接点。近年来,昭通小肉串以其独特的鲜、香、嫩和烟火气征服广大食客,全国营业店面约7000家,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更有小草坝天麻、昭通酱、盐津乌骨鸡、昭通苹果、鲁甸樱桃、大关筇竹等农特产品声名在外。昭通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宜人的风景气候吸引着各地游客,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昭通共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其中,到昭通避暑的游客累计超过100万人次,超10万人次居住1个月以上。
昭通的历史文化,辉煌厚重。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便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从有“寰宇稀世之奇珍”美誉的汉代碑刻孟孝琚碑,到威信“扎西会议”会址记录“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再到当代“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厚重的历史文化、宝贵的红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学气息,深深扎根在这片乌蒙大地。
接下来,昭通将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之城、美丽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