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梯田秋色醉人心  “活态”瑰宝耀眼绽放

秋日的哈尼梯田,青绿为底,金黄渐染,谷香阵阵……传承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如明珠般镶嵌在红河南岸。

云南红河:梯田秋色醉人心  “活态”瑰宝耀眼绽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9-23 10: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村民在割稻(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哈尼梯田多依树景区(杨会 摄)

秋收之歌(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梯田丰收(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供图)

秋日的哈尼梯田,青绿为底,金黄渐染,谷香阵阵……传承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如明珠般镶嵌在红河南岸。

十年来,红河州坚持在保护中巩固、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积极探索“法治引领、保护优先、注重传承、赓续发展”的保护路径,科学提出制定落实3部法规、聚焦4个重点、实施7类项目的哈尼梯田保护“347”工作思路,持续推动哈尼梯田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取得积极成果。

持续强化遗产要素保护 守护千年梯田的“根”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

对于红河而言,申遗成功只是开始,保护、传承、利用仍在路上,自此,红河州上下有了共同的心声,要将未来的保护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期间,红河州立足全面保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景观格局,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常态化开展遗产区森林巡山护林工作,遗产区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41.26%提高到2022年的49.57%。对64个传统村落、4504幢传统民居进行修缮,1603幢传统民居实行挂牌保护,阿者科村、箐口村等6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立监测站、聘请监测员,修复损毁、旱化梯田4933亩,累计投入1.31亿元。沿用“赶沟人”“木刻分水”传统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36个水利项目,修缮梯田沟渠105条共计86公里。

通过州县合力,如今的哈尼梯田灌溉系统得到有效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大力推动生产方式发展 延续千年梯田的“脉”

割稻谷、拉谷船、打稻穗、装口袋……秋日,元阳县多依树村委会普高老寨村村民马华排正和村民一起挥汗如雨,辛勤劳作。“今年,我家的红米收成不错,这几年,我们守着梯田就能过上好日子。”摸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穗,马华排脸上布满了丰收的喜悦。

梯田是哈尼族的命根子,如何让梯田的“绿水青山”产出“金山银山”,成为全州重点考虑的课题。

十年来,红河一系列保护、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陆续展开,并取得成效。期间,红河州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08.4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863.1亿元,年均增长9.1%,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红河州加快推动哈尼梯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性提出“阿者科计划”,建立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发展模式,把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叶子变票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785元增长到2022年的13944元,阿者科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哈尼梯田遗产区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激发千年梯田的“韵”

十年来,红河州围绕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每年把全州超过七成的地方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推动红河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州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9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同时,在哈尼梯田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19.58万亩,每亩综合产值达5590余元,惠及50446户农户,千年梯田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致富田”。

今年6月10日,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上,红河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助推乡村振兴》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如今,哈尼人民脸上洋溢的笑容越来越多,哈尼梯田上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不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筑牢千年梯田的“魂”

“秋蝉不下河谷叫,稻谷就不会成熟;知了不去田园叫,稻谷就不会黄……”青山为景,梯田为台,悠扬的古歌回荡田间。哈尼古歌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哈尼农耕生产生活在四季轮回中延续了千百年,言传身教的知识传承也进行了千百年,并成为哈尼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守护哈尼梯田的“活态”遗产,自然景观与农耕文化的保护需要并驾齐驱,协同推进。

红河州紧紧围绕哈尼梯田世界级文化品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着力保护传承哈尼梯田文化。一方面,实施“哈尼古歌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哈尼古歌传承传唱展演活动,组建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和350支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奖补扶持农村优秀文艺队,铁匠、木匠、石匠等能工巧匠,加大非遗传承人申报、扶持力度,引导老百姓唱好哈尼古歌、跳好哈尼乐作舞。同时,开展哈尼古歌常态化演出,“最美护田人”评选、“火塘夜话”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集镇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开秧门”等实景农耕活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讲好红河哈尼梯田故事。

目前,红河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115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1项;建成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哈尼梯田文化传习馆;拥有各级各类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52人。

 在秋色里启程,在硕果中疾行。历经十年遗产守护,今天的哈尼梯田,在冬藏、春耕、夏耘、秋收中延续千年遗产,持续富足着一方百姓,唱响了经久不息的民族和声……“活态”瑰宝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通讯员 尚秋媛)

【责任编辑:徐锟<Xu ku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