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聚焦,看发展中的新临沧!

七个聚焦,看发展中的新临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9-22 11: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党的二十大以来,临沧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815”发展战略,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扬优势、补短板、抓产业、惠民生、破难题、鼓干劲,以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今年上半年,临沧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4.7亿元,增长2.4%;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6.9%。1至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01.17%,支出增长15.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沧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一体推进“三大经济”,坚持“十个全力干好,十个坚决不干”,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临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抓了七个方面工。

聚焦“三好”嘱托 边疆临沧更加亮丽和谐

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开展“学回信、见行动、办实事”等主题实践活动,全力以赴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期间,立足“美丽中国、绿美云南、醉美临沧”定位,探索“党委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转、爱心捐赠”三条路子,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高质量推进4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力绘就边疆美丽新画卷。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临沧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深入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更加团结和谐,临沧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深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发挥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的组织优势,落实市、县两级领导包保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网格属地包保化解风险隐患等责任机制,设置五级网格6.4万个、选优配强网格长和网格员18万余名,有力维护了边疆安宁、边防巩固、国家安全。

聚焦“三大经济”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临沧把壮大“三大经济”作为抓产业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扎实开展资源大调研活动,找准临沧的比较优势,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强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2022年,全市产业投资达273亿元,超过房地产和交通之和。今年1-7月,全市产业投资增长87.7%,临沧的发展方式正由主要依靠基建投资拉动向产业投资拉动的方向转变。

期间,围绕茶、糖、果、林等优势高原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促进农业产业从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着力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京东·临沧茶馆”,用名山茶的品牌、多元化的产品扩大临沧茶的市场份额,截至8月底,全市茶叶加工产值达1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倍多;糖、酒、纸、饲、肥、新材料6大类30多个产品的蔗糖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凤庆核桃全产业链聚集发展体系加快构建。

以农产品加工和进出口加工为重点,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1—7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6.9%,增速排全省第二。净增工业企业682户。

以孟定清水河为核心,联动南伞、永和、芒卡等口岸通道,对临沧边合区进行整体规划,并通过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带动临沧高新区、云县产业园、凤庆产业园差异化发展,建成临沧、云县铁路港,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今年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4%,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154%、货值增长155%。

同时,充分发挥临沧的人文生态、民族文化、地缘特色优势,用好擦亮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品牌,以沧源全域旅游为重点,优化提升茶旅融合、边关风情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集文化创意、体育竞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创训养”基地。着力提升以人均消费、日均消费为重点的旅游综合效益,一首《UP耿马》点燃了临沧的节庆经济,沧源翁丁老寨完成原址重建并全面开放,“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有一种温度叫临沧”的城市品牌越叫越响。

聚焦改革创新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临沧牢牢抓住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全力破解特色资源转化能力弱等瓶颈问题,不断为临沧发展增添新动能。

期间,出台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行政审批精减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2022年综合考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排名全省第五。抓住“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四个关键词,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国企改革工作2次被省级评估为“A”级。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建立生产经营主体时段融资长效洽谈机制,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22年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增速、个转企任务完成率均排名全省第一。截至8月底,2023年全市经营主体净增2.76万户,企业净增6179户。

此外,举办三批次“院士行”活动,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市级科技人员+县(区)级科技人员”的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27个。由院士团队领衔推进临沧坚果等产业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临沧坚果100万亩提质增效示范推广行动,成立了云南省木本油料(核桃)全产业链创新研究院。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今年上半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5%。

聚焦新通道建设 开放优势更加凸显

临沧立足区位优势,在云南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的统领下,成功打通从孟定清水河口岸出入境的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规模化取得阶段性成效,临沧正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正在转变为开放优势。

临沧至清水河铁路2024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临翔至双江高速公路计划9月底全线建成通车,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将于今年底全线通车,凤庆中和机场即将通航,援缅滚弄大桥将于9月底交付使用,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期间,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规模化已见成效。出台支持海公铁联运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物流、经贸企业参与,做大进出口总量,着力打响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品牌。今年以来,新通道实现公铁联运8320个集装箱,带动进出口货运量243万吨、进出口贸易额约74亿元。

抓好新通道沿线产业布局,围绕新通道建设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大力发展落地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等产业。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合作,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达2480万美元。今年1—7月,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42.6%。

今年以来,临沧市代表团两次访缅,缅甸商务部部长、缅甸驻华大使到访临沧,就共同推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加强经贸往来等领域合作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在缅甸内比都成功举办第四届边交会,双方企业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0项,协议金额8亿多元。

聚焦城乡融合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临沧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突出位置,把促进区域协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程中,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抓实现代农民培训工程、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经营性收入、就业帮扶车间、劳动力转移培训、村集体经济发展、“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涉农资金整合、兜底保障等农民增收9条措施。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194元,同比增长20.88%。

做好“土特产”文章,举办“临品出滇”背包市场业务洽谈订货会专场活动,推动临沧优质农产品“下山、进城、出海、上网”。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89个村纳入省级“千万工程”计划,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17个城镇化片区开发,3个美丽县城持续巩固。以临沧边合区为重点统筹抓好沿边城镇规划建设,围绕打造扩大沿边开放的重要中心城镇目标推进镇康、沧源县城建设,建好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边境地区人口、产业聚集能力不断提升。

聚焦民生保障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临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期间,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实施就业创新提升行动和“技能临沧”行动,截至8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8.39万人。实施“临沧兵”变“临沧人”工程,今年以来,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安置351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做强做大临沧教育品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保持全省前列,2023年再创历史新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深入实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全面竣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累计引进各类医疗卫生人才500余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7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不断缓解。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增效,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和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标准。截至8月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64.15万人、失业保险11.32万人、工伤保险19.2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227.72万人。

聚焦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深入学习宣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激励引导全市上下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走深走实,助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三法三化”,倡导和树立“十种鲜明导向”,把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转化为“说办就办马上办”的实际行动。建立“红黄黑”榜项目管理机制,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适时评估预警,倒逼项目建设流程优化,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优质高效建设。

学习和推行“五步调研法”“三检视三克服”等做法,引领各级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宣传政策、掌握社情、落实工作、化解矛盾。建立各级班子成员交心谈心机制,开展系列三年行动“回头看”工作,共同总结经验、找准短板、研究对策,形成“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工作合力。

扎实开展“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锻造各级领导干部“快”的硬核能力,激发快起来、拼起来、干起来的精神力量,以干部之干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拼搏奋斗。(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通讯员 黄加江 赵云璠)

 

【责任编辑:舒靓<Shu Liang>】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