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华课间与同学交谈(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31日,范玉华在学校主办的教学观摩暨学术论坛上进行主题发言(受访者供图)
范玉华给同学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沪昆帮扶团队下乡调研(受访者 供图)
2022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东部的八省份选派了247位校长,带领着2145名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教师,实地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奔赴祖国的乡间田野,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在沪滇协作机制下,本着“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上海选派出141名教育人才,其中,有38名校长,103名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到云南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为云南脱贫地区教育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滇沪携手全面推进云南乡村振兴。其中,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的教师范玉华便是这141名教育人才中的一员。
今年47岁的范玉华曾在上海三所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班主任、教师发展部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和副校长等。如今,范玉华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一职。
从教20多年来,范玉华始终怀揣着一个夙愿——希望有机会能够到西部地区支教,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去年7月,这个夙愿被突然提前实现了。“一方面是组织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两个孩子还小且母亲年事已高,当时确实很犹豫很纠结。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听从内心的召唤,去年7月30日我来到了永善,到了溪洛渡高级中学,正式开启三年的教育帮扶工作。”范玉华说。
起初,对于昭通、永善和溪洛渡这些地名,范玉华略有所闻,但建立不起任何坐标联系。接到任务后,他开始在家中的地图上寻找这些地方,当时感觉它们好像很偏僻。直到他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原来真的很远。“当时我们在昆明统一集合,随后到了昭通,前后一共花了9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达目的地。傍晚抵达永善县城,感觉小城比较干净清爽。而学校整体给我一种自己读高中时县中的那种感觉,学校规模虽然大,校舍也不少,但因为地理位置及分期建设等原因布局略显不太合理,整个偌大的校园缺少像样的运动场地以及图书设施等,楼道教室厕所整体凌乱无序,而且校园文化氛围缺失。”范玉华回忆道。
一直以来,范玉华深信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西部地区的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但这种努力一定是要谋定而后动,要基于永善实际,不能照搬所谓的上海经验,特别是对于溪洛渡高级中学这样一所拥有三千五六百学生的薄弱学校尤其不能乱折腾。范玉华发挥自己教科研方面的经验,一到永善,便积极行动,利用十天的时间,通过各式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现状、发展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帮扶策略,其撰写的调研报告获评全国247位校长中的三个特等奖之一。
在此调研基础上,范玉华在刘彭芝、陈立群、吴金瑜等专家顾问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等,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科研意识和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注重班主任队伍、行政团队、骨干教师梯队的建设。期间,加强对课程育人理念和新课标的学习,逐步推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并通过大范围听课、师生问卷座谈等方式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德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也帮助学生在学习及丰富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基于学校历史及现状,他提炼出“溪洛渡文化”并逐步为大家所接受。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老师动力不足,专业发展主动性不够,32.5岁的平均师资年龄原本该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但在这里,这笔财富其实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范玉华说,“《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一金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想,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绝大多数老师也是有追求有梦想,作为校长,最大的职责也是通过改革评价机制、积极搭建学习展示平台等去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老师发展了,学生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县委政府以及沪昆大后方派出单位及爱心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一年过去了,校园里新修了篮球场、田径场、图书馆等设施,尘土飞扬的校园一去不复返,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同时,学生宿舍和教室也配备了风扇,让大家在夏季不再因为炎热而影响学习和休息。
期间,范玉华对师生的关爱更是让人感动。在教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鼓励学校热爱写作的老师李光花牵头成立学校文学社,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在范玉华的鼓励和启发下,李光花带领同学们多次获得省市写作大奖。“范校的到来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她就像是伯乐,发现并培养了大家无限的潜力。”李光花说。
一路走来,范玉华的“帮扶”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他吃住在学校,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几乎没有假期回家。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依旧坚定地走了下去,因为他深知这是一份使命。“我是带着使命而来,三年的青春不能被浪费,否则背井离乡不但没有意义,更对不起家中尚小正需要陪伴的孩子以及年迈的老娘。”范玉华说。
心安即归处,对于范玉华而言,如今永善已经成为他的第三故乡。江西见证了他的成长,上海陪伴他成家立业,永善则让他发掘自己的“不可能”。“三年不算短暂,可以做很多事,我不是来打酱油走走过场,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一个永善人,希望能为这里的教育切切实实做点事情。”范玉华说。
当然,范玉华和他的教师团队的付出并没有白费。一年下来,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学校的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走上正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学校正式通过了评估,晋级为省二级一等高中,实现办学的新跨越。在今年的高考中,学校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超额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教师节前夕,学校再传喜讯,被评为“昭通市教育发展先进集体”。对此,范玉华非常欣慰。
“第一次见范校觉得他文质彬彬,是一个非常高雅的知识分子,后面相处下来,感觉他为人谦和,对同事也非常体贴,工作中既能抓大也能关注细节,生活上也很关心大家,我们都非常敬重他。”溪洛渡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赵阳勇说,“范校的到来不仅明确了学校前进的方向,还转变了我们师生的观念,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发达城市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资源。”
在教师李光花眼中,一直以来,范玉华始终以其温文尔雅、高尚的素质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刻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到来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范校一直以来都以实干家的姿态致力于学校的发展,他不仅对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充满尊重和关爱,他还依托上海各方资源,积极募捐设备,解决学生们多年来的困扰。同时,范校还邀请了一批批专家学者来给教师们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和启发,激发教师队伍的学习热情。这些举措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教学理念,也给教师们带来了莫大的鼓励。”李光花说。
对于未来,范玉华表示,社会急剧变化,让滞后的教育更是步履踉跄,乡村教育尤甚,希望在接下的两年时间能做更多的草根实践,溯源研究,有机会到各个乡镇学校去看一看,到一些学生的家里面去看一看。(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