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阿佤人民唱新歌

云南:阿佤人民唱新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4-27 10: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年一度的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五一期间将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拉开序幕,人们相互涂抹天然植物配制的黑色涂料,致以“摸黑一脸,快乐一年,摸黑一身,幸福终生”的祝福,热情奔放的佤族节日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现场)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泰国等东南亚各国少量分布。

(佤族村落)

佤族世居怒山山脉南段,这里山峦叠嶂,村寨密布。人们习惯称之为“阿佤山”,过去,地处极边的阿佤山十分贫困,发展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佤族人民实现了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佤族拉木鼓)

国家先后在佤族分布集中的云南孟连、耿马、沧源、西盟、双江成立自治县,极大地推动了佤族地区全面发展。“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 世纪60年代,佤族开创新生活的喜悦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传遍全国。如今,阿佤人民安居乐业再唱新歌。

(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男子吹奏乐器)

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佤族传统文化靠口耳相传延续了上千年。其中,民族史诗《司岗里》最负盛名, 是一部保存佤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沧源崖画,当地佤族人称为“染典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崖画之一。

(沧源崖画)

木鼓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佤族创世神话中,木鼓被视为民族繁衍的源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佤族把木鼓视为通天神器和崇拜的神圣之物。而今,木鼓是佤族展示古老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旗帜。“木鼓响,舞蹈起,佤族人民在一起”。沧源佤族木鼓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佤族木鼓舞)

佤族崇尚黑色,女性喜戴以“大”和“多”为美的饰品。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是佤族姑娘美的标志。甩发舞以佤族姑娘们跳舞时长发飞舞而扬名,潇洒健美,充满力量感。古朴浑厚的木鼓声,狂野热情的甩发舞,构成佤族歌舞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佤族甩发舞)

(勤劳的佤族女性)

作为古老的山地农耕民族,佤族崇尚万物有灵的思想。饮食习俗以生态特色见长,口味偏辣、苦、酸。最有特色的饮食是各种食材制作的“烂饭”和“稠菜”,又各分为荤素两类。

(佤族举行新米节庆祝活动)

“新米节”“播种节”“新火节”“新水节”“青苗节”等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节庆日,是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写照,蕴含着佤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处世智慧。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