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里的腾冲故事】市井朝阳 温暖如诗

【传统村落里的腾冲故事】市井朝阳 温暖如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21 16:2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迎着春天的阳光,一辆载满白玉色“工艺品”的车穿行于腾冲的街头,一户一站,各家按照订单取了货,小车继续前行,有条不紊。车上的“工艺品”形态各异,有柔情的丝状,有圆润的卷儿,有灵巧的圆形,还有憨厚的立方体。车子的停靠点有临时搭起的“露水汤铺”,也有端庄典雅的高档馆子,小车的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几代传承。

不一会儿,早点摊上生起了炉火,别看摊子不大,却是温暖得很。伴着热腾腾的蒸汽,摊主捞起了一大撮筋道的饵丝,加入熬了半宿的高汤,客人端过碗,在眼前数十种调料里挑选搭配着自己最合口的“味”,寻了个座位,用筷子挑起饵丝放进嘴里,满足地吸溜着。对腾冲人而言,清晨一碗冒着热气的饵丝便是一天生活的开始。

俗话说:走出云南话饵丝——腾冲饵丝;走进腾冲说饵丝——朝阳社区胡家湾饵丝。在朝阳胡家湾,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做饵丝。

这个外形看似普通的饵丝稻,在胡家湾人们叫它“浆米”。只有当地出产的浆米和当地的水配合起来,才能生产“柔软而有筋骨,久煮不糊,口感细糯”的好饵丝。

目前,朝阳社区胡家湾从事饵丝加工的达120余户,日生产量3万斤。六百年来,胡家湾的祖祖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家家户户舂米响、村村寨寨叫卖声中丰富着腾冲的饮食文化,维系着胡家湾人的繁衍生息。

腾冲的百姓家中,大年初一第一餐以吃饵丝来祈愿常常(长)有饭、常常有福,饵丝在腾冲,是饮食文化,更寄托着腾冲人的希望。而如今,饵丝已经成为腾冲人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在做旅行攻略时,腾冲特色美食中,它总也站在队列的排头。(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视频 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