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云南6个项目参与其中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云南6个项目参与其中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05 08: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2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新闻通气会。会上,记者了解到,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云南有6个与茶文化相关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与其中,参与项目数居全国前列,成为此次申遗的重要支撑内容。

据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地,在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分布着众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

此次云南参与申遗成功的6个与茶文化相关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和茶俗(白族三道茶)。

其中,滇红茶1938年由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采集“一芽二叶”样品制成,以其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的外形内质被公认为中国红茶之上品,定名“滇红”;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遵循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枝、选茶叶,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的“五选八弃”原则采茶制茶,工艺精良;选取勐海野生古茶树原料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下关沱茶由明代团茶演变而来,经过拼配、筛分、拣剔、称量、蒸揉、压制、干燥、包装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从1902年落地云南传承至今,通过“茶马古道”输送至滇西北、西藏、四川等地;德昂族酸茶采用土坑发酵或地窖发酵方式制作,汤色透亮,嗅之微酸,轻柔爽口,深受德昂族群众喜爱;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八世纪南诏时期,逐渐演变成白族人民待客的独特礼仪,以其蕴含借茶喻世的人生哲理而发展成为一整套白族茶文化,是此次参与申报项目中为数不多的民俗类项目。

下一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宣传好、展示好云南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讲好云南故事,形成广泛的宣传效应,扩大云南非遗影响力,传承保护和利用好申遗成果。期间,将积极推动联合保护行动,坚持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助力茶农增收致富,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期间,将通过采取线上与线下、静态与活态、长期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举办以“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为主题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除召开新闻通气会外,还将分别组织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5个州市6个参与申遗项目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在杭州举办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主会场庆祝活动,并将临沧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在杭州举办的“茶和天下 共享非遗”庆祝活动云南分会场。此外,还将采取专家授课、现场直播等方式,制作7期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非遗公开课在相关媒体播出。(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