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镶“金边” 这场论坛赋能云南沿边开放

“沿边”镶“金边” 这场论坛赋能云南沿边开放

来源:云南网 2022-11-22 21: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活动现场

11月19日—21日,作为第6届中国一南亚博览会暨第26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重要活动,第3届“新时代沿边开放论坛”以“新思路 新举措 新篇章--沿边开放与共同富裕”为主题在昆明、红河两地举办,旨在持续扩大中国沿边开放智库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深化区域互利共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方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智力成果。

沿边重点地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论坛现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企业家就加快推进高水平沿边开放积极建言献策,让“沿边”镶上“金边”,推动云南沿边地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曹立:

对于沿边地区来说,高质量发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力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必由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沿边开放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具现实意义。评价沿边对外开放,有助于摸清开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组织专家团队持续研究沿边开放问题。此次发布的沿边开放指标体系,从开放程度、开放基础设施、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1+4+12+31”的四级指标体系,兼顾了当前开放程度和未来开放的潜力。从沿边开放评价的结果来看,沿边省份开放的整体形势向好。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沿边开放整体向好,开放指数由高到低是:辽宁、云南、新疆、黑龙江、广西、内蒙古、吉林、甘肃、西藏。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研究,追踪各沿边省份开放水平与共同富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赵艾:

沿边开放是篇大文章,沿边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篇大文章,沿边开放+共同富裕是篇更大的文章。要做好这篇文章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增进沿边地区民生福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当务之急,要深化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生育养老体系改革、社会治理的改革等内容,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增强群众获得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陈耀:

要加快推进高水平沿边开放,一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网络等“五路”能力;二是依托国家级园区平台,加大招引要素资源,培育开放型产业体系。同时发挥沿边自贸区优势,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三是加大提升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的能级,不断提升人才资本吸引力;四是加强自贸区政策的赋能,为沿边高水平开放增添改革动能;五是加大数字化赋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机遇。

活动现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 汪彬:

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山区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补短板强弱项的主战场。推动沿边地区的山区县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要加快发展,以跨越式发展促进沿边地区共同富裕,要在通道建设、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沿边山区县的开放力度,精准定位产业、城市发展,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将由开放末梢转向开放前沿的发展潜力及优势转化出来;要从系统谋划、政策衔接、精准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破解山区共同富裕的共性难题;从国家边疆安全战略考虑,要加强对边境县抵边村的特殊政策,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上给予一些政策支持;要挖掘和集成推广一批山区共同富裕和首创性典型案例,强化相互交流机制,打造标志性成果的推广新模式和新路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 谭鑫:

提高云南沿边地区开放水平,要实现纵向和横向维度上的充分拓展,以更好地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发挥云南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机遇,增进社会财富。在提高云南沿边开放水平,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激励沿边地区人民的创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财政金融教研室副主任 高惺惟:

金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继续增强跨境人民币服务沿边开放发展的能力,积极探索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实践,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时效,降低企业“脚底成本”和财务成本。支持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便利跨境融资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跨国企业及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便利企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