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文明教育:共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云南省第十六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展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文山学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附属中学西林分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行业精英齐聚西南林业大学,共同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
(云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在专题研讨会上致辞 供图)
云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建华在专题研讨会上致辞指出,云南有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西南林业大学等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努力挖掘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在云南省文旅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方红明看来,云南的旅游资源存量丰富,不仅是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也是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云南最“出圈”的旅游目的地,大理苍山洱海、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版纳告庄夜市等等均有着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美好图景,进而成为了游客流连忘返的“诗与远方”。此外,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广博,绚丽多彩,茶文化、咖啡文化、木刻、刺绣等等,都展现着自古以来的云南人朴素的生态观,吸引八方游客参观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文旅产业特有的社会教育作用,让更多地人了解云南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因此,云南也成为推动文旅融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旅游目的地。云南旅游在不断探索旅游新业态的过程中也融汇了云南人民的生态智慧和多民族传承千年的生态文化,为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旅游人的力量,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开启云南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朱竑教授从基于超人类地理学视角的大熊猫多尺度生命政治研究、丽江古城旅游地人与宠物狗关系的营建与消费等新颖角度出发,讲述了人与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云南情境,他提出“高原湖泊保护与开发中的政治生态学研究”、“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尺度政治与空间协商”等未来研究话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级工程师赵金丽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科学教育——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例》为题,分享了植物园将生态文明研究和教育融合的具体实践,即以科研平台为支撑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和宣传活动。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州文明办主任刘永钦介绍了西双版纳州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取得的成绩,总结了西双版纳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尹仑分享了“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案例,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社科专家与当地居民一起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危机,对村子周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调查,记录整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传承这些传统知识;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实践实验室”;建设“缅茨姆气候行动碳中和林”;基于传统知识,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与修复行动、植树造林与植被修复行动、流域综合治理行动等。“在云南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传统知识;反过来,这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又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传统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蕴含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光芒”,尹仑说。
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彭志远介绍说,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学学科为主干,生物、生态环境为特色的高校,西南林大正在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西部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心,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充分发挥西南林业大学在林学、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生态法学等学科和专业优势,组建了由学校统筹、相关院系融合支撑的多元化生态文明教育平台,已成为首家“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志愿者联盟高校、首家云南省“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批“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本次专题研讨会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社科联主办,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承办,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云南汇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共同协办。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