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牟定县工匠众多,铁匠、铜匠、木匠、泥水匠、篾匠“五匠”俱全,素有“工匠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工匠们发扬勤学勤劳、创业创造的牟定精神,把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让其生生不息,成为行走在现代都市里的一种文明和乡愁。
今年49岁的詹德泽是牟定县詹官屯村詹家第三代铁匠传承人,也是楚雄州非遗传承人。詹德泽话语虽不多,却是个实心人,一锤两锤,百锤千锤,不断地锤打着自己手上的铁片.....。“像我们打一把刀子要付出很多的艰辛,从买铁、下料、锻打....那是要千锤百炼,付出不少的汗水,才做得出一把精致的刀子,要检验过了自己觉得用得成才拿去出售。”詹德泽说。三十多年来,詹德泽就是这样与锤为伴,与火共舞,让一堆堆废铁在自己手上“浴火重生”成为农民手中一把把“称手”的工具。
早年前,詹德泽的爷爷詹文灿走南闯北,到达过缅甸、越南等地,被称为“走夷方”铁匠。13岁时詹德泽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打铁,初中毕业后就专业从事铁制品打制工作。起早贪黑,高温时汗水不断,铁屑、土灰不时溅在身上,其中的苦和累,打铁人深知,一个又一个的铁匠因此改行从事了其他更为赚钱的行业,但詹德泽却坚守了下来,因为在他心里,择一业就要守一生。
在詹德泽看来,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和人群需求去改进和创新,传统工艺才更具有生命力,拿捏火候、蘸水就是其中的一门技术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同时,詹德泽还有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把铁制工具完工后要经过夫妻俩反复检验、试用,自己觉得锋利度和条形都满意后才上市销售。“打这些刀子,打出去给农民用着,(他们)都是觉得好用,自己的心里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詹德泽说。
实心人做实心事,詹德泽打制的铁器以“锋利、牢实”著称,在当地颇有口碑,批量销往省内各地,出口至缅甸、越南等地,供不应求。近几年来,詹德泽的铁匠铺订货数量达到千批,年收入6至8万元。“变废为宝其乐无穷,铁心守艺终成所愿”詹德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这门手艺虽然很辛苦,赚不着多少钱,但是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我要把它做好、做精,把它流传下去,不要让它失传,就是过了很多年以后,这门技术还存在世上,还有人记得它,不会忘记它。”詹德泽说。(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视频 牟定融媒体中心郭正会 李治澄 刘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