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怒江:实现从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云南这十年】怒江:实现从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8-06 11: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发布会现场(太昕阳 摄)

8月5日,记者从“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专场发布会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全力以赴打基础、攻脱贫、兴产业、惠民生、保稳定、护生态、抗疫情、强党建,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年来,怒江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怒江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怒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超常规力度攻克贫困堡垒。到2020年底,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怒江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十年来,怒江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怒江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今天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农村旧貌换新颜。

十年来,怒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4%。怒江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十年来,怒江边疆安宁的局面更加稳固。怒江地处中缅边境,是典型的边疆地区。怒江坚决扛起强边固防政治责任,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450公里的边境线一直保持着安宁稳固的局面,干部群众的国家、国土、国门意识不断提升,强边固防、守边光荣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十年来,怒江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怒江、澜沧江两岸生态曾经十分脆弱。怒江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护好怒江的绿水青山。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172.06万亩、封山育林35.75万亩、退耕还林53.43万亩。

十年来,怒江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怒江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产业发展壮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呈现新亮点,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独龙江等景区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打造了独龙江景区等一批高A级旅游景区。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香料产业园基本建成。

十年来,怒江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怒江州曾是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道路晴通雨阻,5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怒江始终坚持交通先行,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938公里。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今天的怒江,天堑变通途,人背马驮成为历史,“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十年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怒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十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33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217元提升到2021年的29639元,2021年,全州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喝水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的笑脸更灿烂了,买车的人更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年来,怒江干部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怒江始终狠抓素质能力提升这个根本,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落实、争先进位”专题研讨、“争当‘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脱贫攻坚干部”研讨实践以及“盯项目、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对党忠诚、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专题谈话,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广大干部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精气神提振了。

十年来,党在怒江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怒江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连续5年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开年第一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提升,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强稳固。

未来,怒江将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创建成果,全面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