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牟定:匠人“匠心” 铜匠村里有“故事”

云南牟定:匠人“匠心” 铜匠村里有“故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19 21: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子兴(郭正会 李治澄 刘洪亮 摄)

王子兴制作铜炊锅(郭正会 李治澄 刘洪亮 摄)

王子兴教授儿子王道华铜器锻打技艺(郭正会 李治澄 刘洪亮 摄)

王子兴手工制作的铜器(郭正会 李治澄 刘洪亮 摄)

云南楚雄牟定县共和镇白塔村距离牟定县城3公里,这里虽没有县城的热闹和繁华,却因打铜技艺而扬名。明末清初年间,这里是名噪一时的“铜匠村”。如今,经过岁月的磨砺,“铜匠村”不只是一个称号,还是一种乡愁,一种行走在手间、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仍然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文明。

牟定县铜矿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规模开采从明代始。白塔村铜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有从事铁铜生产生活用品制作手工艺的6代传承谱系,几百年间代代相传。2013年,“白塔村铜器制作”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60岁的王子兴是村里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6岁初中毕业开始,王子兴就师从父亲学打铜。“小时候就听老一辈讲我们牟定走夷方这些老铜匠、老手艺人的故事给我们听,所以我们在心里面就有一种对他非常尊敬的心理,我就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还是要好好的学一下手艺。”王子兴说。

一块块普通的铜板经过镕铜、压坯、组合、初形、组料、氧化处理、漂洗、初加工、细加工、精加工等二十道工序后,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铜器。“学这个手艺,我先后不间断是学了10年左右,10年左右才把基本功这些全部掌握,才出师,才能做出来自己看着基本满意的作品。”王子兴说。一锤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王子兴终于学会了一整套的铜器打制技艺。从此,他的生活便是与铜为伴,终日里敲敲打打。

四十多年的钻研和琢磨,王子兴的“手艺”炉火纯青,用铜打制出来的炊锅、烧水壶、茶壶、盆等器具,工艺精湛、制作精美,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一件收藏品,深受顾客欢迎。但由于纯手工制作、花费时间多,王子兴和儿子两人每年只能制作出200多件铜制品,能打制出的铜炊锅数量更少,订制一个铜炊锅订单可能要排到3年后。王子兴告诉记者,“做一个火锅,一个人做,要做五到六天才能做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手工操作,我们每天工作的时间一般都不少于9个小时,一个锅如果按照打的锤数至少要打几十万锤,才能做得好一个锅。”

牟定“走夷方”的匠人众多,通过口口相传,王子兴的铜炊锅不仅卖到了东北、广东等省外,还卖到了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2009年,通过做工作,王子兴把在北京打工的儿子叫回来给自己当学徒。如今,十二年过去了,儿子王道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铜器打制技艺。“我父亲平时教我的时候比较严格,也比较严厉,最简单的每一件东西,一些小细节,如果做不好,他会告诉你,这个地方没做好,重做,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做好为止。”王道华说。

一代代薪火相传,到王道华手上,祖传的铜器打制技艺已经流传了几代人。目前,白塔村有省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4名。

随着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村里从事铜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从前三分之二的人家都在打铜,现如今,村里只有5户人家、七八个人从事着铜制品加工,而且年经人极少。作为非遗传承人,王道华父子俩都想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让它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流淌在生命里的文明。王子兴告诉记者,“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把这个手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个是我最大的愿望......除了我儿子以外,有年轻人愿意来学,我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把我学到的手艺传给他们。”

2020年,牟定县实施“牟定匠人”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挖掘、保护、培养、申报和管理工作。建设“牟定匠人”平台服务体系,实施“牟定匠人”品牌打造体系着力推动地区人才密度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双提升,以“匠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