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蓝增全: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西南林业大学蓝增全:澜沧江孕育茶文明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30 09: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蓝增全(供图)

近日,茶业复兴第292期沙龙·茗师联萌读书会第4期在昆明举行。本期沙龙以“听蓝增全讲古茶树”为主题,邀请到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教授、生态茶学(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古茶树保护与可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蓝增全为主讲嘉宾。

蓝增全从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澜沧江流域发达的史前文明、人类发现利用茶以及茶马古道开启茶文明之旅等方面切入,对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的逻辑线索进行生动阐释,并提出“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颂扬华夏儿女所创造的茶的物质与精神的辉煌,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一直以来,蓝增全在广泛开展古茶树资源和茶生态考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掌握了中国古茶树资源分布格局和数量,提出“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的观点,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澜沧江孕育茶文明》一书,阐释了澜沧江流域古茶树资源,流域先民首先发现利用,茶马古道开启茶文明之旅。

对于“澜沧江孕育茶文明”这一观点,蓝增全坦言,有关澜沧江流域是世界茶树起源核心地带的提法,尚无可靠的科学依据确证。但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科研人员将会通过研究这里的古茶树资源,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论证茶树的起源和演化传播过程。无论茶树是否起源于澜沧江流域,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来到澜沧江流域之前,茶树已经在此繁茂生长,还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现代世界古茶树资源分布的一个突出中心。

“在人类活动的近万年以来,茶树从澜沧江流域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充实了人类发现利用茶树、茶文明的开端,只是还处于孕育和萌芽状态,随着人们利用水平的提高,这种文明逐渐传播开来。”蓝增全说。

在蓝增全看来,人类发现利用茶树过程本身就是原生态的文明,她不像大江大河那汹涌澎湃奔腾向前,她更似一棵大树,向上、向周边生长,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勃勃生机、光芒四射、璀璨辉煌,照耀着中华大地、庇护着中华民族。树要扎根大地,吸取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供给主干枝叶,又靠绿叶进行光合作用,让自身不断长高长粗。若把中华民族茶文化喻成大树,澜沧江流域内茶文化的聚集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系统,根输出养分和水分,经过树干供给树冠成长壮大,也接受树干枝叶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供给,自身也在成长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与外界形成有机整体。

大江大河流域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孕育地。与人类生存用水密切相关,人类早期文明多沿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如: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与古希腊);长江、黄河与华夏文明。而作为世界十大河流之一的澜沧江,它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的作用呢?蓝增全表示,翻阅澜沧江的相关资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澜沧江流域发达的史前文明画卷,澜沧江从青海发源,流经国内的每一个地方都下了史前人类文明,也就是我们华夏先人的遗迹。

据了解,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在中国具有特殊的生态重要性,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因此从全球视角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无论是长江文明、黄河文明还是澜沧江文明,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包括古老的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的形成,青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海的三江源很早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考古发现的石斧等很多史前的原始用具都可以证明,此处早就有人类活动。青海的喇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址,已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表明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很发达了。青海作为三江源头,特殊的地理优势让这里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蓝增全说。

据不完全统计,澜沧江流域有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顺江而下,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有西藏昌都的卡若文化遗址,位于澜沧江畔,为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又是古代南北方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可以帮助今人了解古代西南民族的迁徒、分布的某些环节,已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段,流经的每一个州(市)都留下了史前人类的足迹。在其流域发现的玉水坪遗址、拉仕达遗址、白羊村遗址等表明澜沧江流域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而云南古茶树的原产地就在澜沧江流域,研究表明现今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布朗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傈僳族等民族是澜沧江流域先民“古濮人”演化而来的民族。澜沧江流城的先民率先发现利用了茶树

在茶树原产地茶果成熟裂开,茶籽落地,萌发长成树,再长成一片一片的林。古茶树相对密集生长分布在澜沧江流域内。近1万-1.5万年看,无大的地质变动和气候变化,没引起物种分布上大的变动。茶果个体大,又无动物喜好的滋味。不适宜动物传播。更大的可能是顺江水漂流而传播,或是澜沧江流域的人群先发现利用了茶树,并加以传播。

在蓝增全看来,在流域内,在江边,有了茶树,有竹,有泥土,有石,何时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现利用茶树。人类发现利用茶树,应首先是咀嚼茶叶,吃了,记住了,就有了贮存、加工、驯化。从发展到交流,才是茶文化的发端。推断是这里的人群先发现的,理由是只有这里有集中成片的各式大茶树,才有被发现利用的可能,只有发现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传播、交流的可能。“澜沧江流域是茶文化的起点和发端,孕育的是中华民族茶文化的萌芽。”蓝增全说。

“茶是一个自然物,在与人类建立联系之前,无所谓文化。人与茶相遇,人茶相识,人发现茶的价值,对其进行驯化、栽培、利用,这是茶文化的开端。也是茶文化的本源。全球的一切茶文化均发源于澜沧江流域。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最先驯化栽培茶树的澜沧江先民。”蓝增全说。“澜沧江由东北角的迪庆进入云南,从西双版纳流出变为湄公河。澜沧江流城是孕育、产生、传播茶树物种的第一渠道。澜沧江流域古滇人群是发现和早期驯化茶的‘神农’。”

从人类历史研究的结果看,澜沧江流域活动的先民(或许是叫“古濮人”),与“神农”尝百草时期是吻合的。作为澜沧江流域活动的先人,与流域内生长的茶相遇,这是人类最早认识茶的最符合逻辑的推断。澜沧江流域内有多个民族与“古濮人”有渊源。从分布以及他们与茶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民族族群与古茶树群落聚集的实证。

当然,从茶树起源到被人类发现利用,期间经历了漫长的时光,澜沧江流域多民族与茶树相协、共生、共同进步,形成了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后来又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外界。(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