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协委员田静: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万名人才兴万村”计划

云南省政协委员田静: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万名人才兴万村”计划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26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她17岁学习紫陶烧制,2009年带第一批徒弟,2018年成立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十多年来,她以公益培训的方式教授上百名贫困地区青年和农村妇女学习紫陶制作技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委员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

  “在党建引领下,应该鼓励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到“万名人才兴万村’计划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联动退休公职人员和退休教师(新乡贤)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田静说。她笑着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阅读各种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被她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她对文件的领会。

文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田静自豪地说。2005年5月,建水县把建水紫陶列为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进行打造。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建水人拾起传统手艺,如今的建水,紫陶从业人员有4万余人,产值增加到40亿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所以,我建议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到“万名人才兴万村”计划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乡村社会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化保护、主动的积极的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田静说。

在她看来,乡村和城市有所不同。每一个村落都是按照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聚集,不论时间长短或规模大小,伴随历史形成其独特的记忆。所以,以村寨记忆为抓手,组织当地老年人协会记录老人口述历史,形成村镇集体记忆记从而找回各个村寨的历史,以“活态”的形式发挥。党建引领,组织当地退休干部回村当第一书记,借鉴党员双报道做法,联动退休公职人员和退休教师(新乡贤),开展寻找乡村记忆,乡村文化挖掘保护以及服务等工作。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