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供图)
喜洲古镇田园风光(供图)
白族少年儿童载歌载舞(供图)
国家级非遗扎染技艺扶贫培训(供图)
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喜洲镇,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喜洲镇通过乡村治理的全新实践,从严治党、生态保护、改革发展、民族团结、民生事业的新“五朵金花”在苍洱大地美丽绽放,逐步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喜洲模式”。
培育“党建之花” 党风政风清风拂面
喜洲镇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治理之基,始终恪守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期间,喜洲镇通过坚守“党心”,压实党建责任;坚守“初心”,打牢思想基础;围绕“核心”,筑牢组织根基;围绕“中心”,提升服务质量。镇党委把履行基层党建责任作为政治使命、第一职责和最大政绩,压实班子成员履行分管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并积极发挥新乡贤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举荐威望高、口碑好的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还以党员评星挂牌和“1+X”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为抓手,依托“环洱海党建示范圈”建设,构建村“两委”牵头、村干部带头、示范党员为中心、村民为主体的垂直到底的联动治理体系。
培育“生态之花” 洱海保护佳绩喜人
一直以来,喜洲镇始终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和绝对前置的重点工作,高位推进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
期间,坚决打赢“八大攻坚战”,认真落实河长制度 严格落实规建管控,并用心做好生态安置。喜洲镇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坚决打赢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攻坚战。
构建“户收集、网输送、厂处理、塘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确保清水入湖,并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各类违建抢建行为,2020年进行违建整治272户,拆除违章建筑面积约5600平方米。同时, 全面完成“三线”划定拆迁工作,完成556户征拆任务,兑付补偿资金6.71亿元。
培育“发展之花” 特色小镇优势领航
过程中,喜洲镇立足镇情,科学谋划,放大竞争优势,优化资源禀赋,传承人文特质,补齐发展短板,在特色小镇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布点、公共配套、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以农业、文化、旅游、生态、人文为支撑,做大做强做优喜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实力。
期间,启动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完成全镇1.53万户不动产分级认定审查,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37本。并完成投资9.8亿元,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街区立面风貌整治(一期)、镇区机耕道路和三线入地,启动夜景灯光工程、白族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和白族风情体验项目,完善智慧旅游设施,特色小镇完整架构基本形成,多举措实现农文旅产业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稳步开局。力争到2023年末,打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集苍洱山湖风光与白族文化风情于一体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建成全国田园综合体的“云南样板”。
培育“团结之花” 民族文化誉满苍洱
一直以来,喜洲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突出把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有力抓手,绘制了“人文大理·幸福喜洲”的美丽画卷。
通过抓实民族文化传承,做精民族传统工艺,搞活民族节庆文化,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人,开办民族文化传习班、讲习所,组建白族扎染协会、洞经音乐和唢呐表演队,举办大本曲弹唱、扎染技能、白族“三道茶”表演培训班等,大力倡导“双语”教学,推进民族语言、民族歌舞进校园。促进传统工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做精做强白族扎染、白族刺绣、白族民居彩绘、喜洲粑粑等特色品牌。
培育“民生之花”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喜洲镇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在行动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增添乡愁味道,持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期间,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精准施策,全镇608户2085人如期脱贫后,始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严格对照标准,全力抓实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重点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采取“评价、预防、跟踪、处置”全闭环式管理,突出饮水、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保障重点,做到动态跟踪“一月一查”,风险成因“一户一档”,帮扶措施“一事一策”,确保“风险排查到位、精准帮扶到位,跟踪落实到位”。
首创“金花调解”治理模式。将民族文化和司法实践相结合,将白族语言与法治语言相结合,着力打造了“金花调解室”这一民族特色调解品牌。近年来,全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56件,调解率100%,成功率98.5%,“金花”调解员大多参与其中,成为喜洲一道最靓丽多姿的风景线。(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