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易门:为农撑起“遮阳伞” “小菌菇”长成“大产业”

近期,走进云南玉溪易门县六街街道迤栖冲村,放眼望去,数十个黑色大棚布满田间,一阵阵蘑菇的清香扑鼻而来。在易门县德桦菌业有限公司榆黄菇大棚内,一朵朵黄色精灵从一排排菌棒上冒出,撑开了一片片“致富伞”,打开了一条条“致富路”。

云南易门:为农撑起“遮阳伞” “小菌菇”长成“大产业”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10 15: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走进云南玉溪易门县六街街道迤栖冲村,放眼望去,数十个黑色大棚布满田间,一阵阵蘑菇的清香扑鼻而来。在易门县德桦菌业有限公司榆黄菇大棚内,一朵朵黄色精灵从一排排菌棒上冒出,撑开了一片片“致富伞”,打开了一条条“致富路”。

“多亏有农商行200万的贷款,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易门县德桦菌业有限公司的老板杨应林望着成排在茁壮成长的榆黄菇笑得合不拢嘴。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公司依靠易门农商行六街支行以担保形式贷给他的200万资金,扩大了种植规模,添置了自动装袋机以及冷冻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打破了高温季节无法储存的“常规”。老杨告诉记者,“今年他的榆黄菇产量增长了四成,以目前的行情来算收益将提高50%。”

对于近年来德桦种植规模、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老杨表示,农商行,功不可没!

作为最早的榆黄菇种植户,老杨靠农村信用社1万元贷款“起家”的。当时他和当地几十户村民一样,以当地丰富的棉籽壳为原料,各家各户自己种、自己销,“挑副篮子背个框”,到集市上卖个十块八块补贴家用,虽然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但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品单一、经济附加值低、规模化程度低。“公司真正成为地市级龙头企业是从2017年农商行信贷资金大量进入后才形成的!”老杨说。

2017年下半年,六街榆黄菇种植产业市场低迷。为提升德桦菌业“造血功能”,六街支行不断深入企业走访调研,鼓励企业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向德桦菌业投放利率较低的“支小贷款”200万元,支持该公司原材料采购,大大缓解德桦流动资金紧张难题。

打通资金链条后,企业运转越来越顺畅,年榆黄菇产量由3万菌包迅速增长到60万菌包,基地平均每天采蘑1.8吨左右,顺利销往上海、北京、太原、昆明等各大批发市场。同时,企业拓展电商企业合作,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实现销售收入867万元,德桦菌业有限公司很快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前一阵我们才将大棚里的新一批菌菇剪摘完,多亏了农信社借给我家的20万元种植贷款,这不,这几天又忙着新添菌棒。今年的菌棒长势好,菇量大,我们收入肯定能增加不少哩。”村民孙芳说。

德桦菌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建大棚,统一菌包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底价收购,带动农户一起发展榆黄菇产业。截至今年三季度以来,德桦菌业有限公司共解决了5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同时带动了100多户、200余人发展榆黄菇种植。

过程中,六街支行对意向发展榆黄菇种植散户发放信贷资金约400万元,大大带动当地榆黄菇种植产业的发展。“现在咱们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就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工资近4,000元呢。”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介绍。

在服务“三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易门农商行六街支行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禀赋,以支持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地方金融决策链条短、服务高效快捷的机制优势,不断挖掘潜在客户,调整贷款结构,满足企业不同阶段信贷需求,金融“活水”撑起了“遮阳伞”,助力六街榆黄菇产业闯出了一条企业扩产增效、农户增收脱贫的“金产业”之路。(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