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距离北移象群最近的人

佟磊说,如果说追象护象是个天平,天平的一边以前只有亲人和朋友,那么天平的另一边就是象群和人民群众平安......

走进距离北移象群最近的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8-12 14: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0年3月以来,长期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野生亚洲象一路北移。2021年5月27日,其中的15头亚洲象进入玉溪峨山县城。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出动队员赶赴一线应急监测。截至8月10日,应急值守73天,先后投入指战员50名,车辆13台,各种通信监测装备若干,4个执飞机组24小时轮流担任监测,先后转场玉溪、昆明、红河3市8县26个乡镇,行程12000余公里,76个日夜,成功守护人象平安。

杨翔宇:追象团里的“象专家”

“象群行进方向还不定,绿色和红色是计划线路,可以用大小飞机交替飞行……”8月6日下午17时,正在指挥部值守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将标好地图发到“无江监测飞手群”,并提醒前方监测队员保持当前有利监测位置。

“那是一个‘象专家’!”一提起杨翔宇,追象团里的监测组、引导组、交通疏导组的工作人员都会纷纷称赞。70多天来,杨翔宇作为分队长带领监测队员紧紧跟着象群逛吃足迹,转场3州市8县20多个乡镇,机动近1200余公里,无人机飞行2200余公里,标绘200多份地图,指导紧急疏散群众370余次,为一路保证人象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7日,15头象群北移玉溪市峨山县,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派出一支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对象群进行跟踪监测。作为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白天带头飞行监测,晚上值守进行地图标绘。同时,协调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当地公安等无人机力量科学编排飞行,共同把象群监测跟踪任务完成。

“象群睡觉的时候,我们才能休息一会儿。”杨翔宇说,刚来的时候分队才10个人,每天24小时持续不间断搜寻监测,最多休息3到4个小时,既担心大象失联,又害怕工作做不好,时常心急如焚,一个月下来瘦了10斤。

“监测分队承担了90%的信息传递工作,是整个指挥系统的眼睛”玉溪市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组副指挥长杨应勇这样评价杨翔宇带领的无人机监测团队。

受领亚洲象监测任务之前,杨翔宇和战友们大都从事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常年与森林为伍,冲锋火海、救援群众、守护人民。参加象群搜寻监测工作,除了日常管理协调外,他第一个意识监测象群,首先要了解象群。在每次监测中把握好,不强行干涉象群的行进方向和活动状态基础上,他开始慢慢观察象群。

杨翔宇一方面向专家请教学习,一方面从网络上收集资料学习,另一方面在长常时间的监测任务逐渐摸索每一头象体态、性格、爱好等特点,还有就是通过地图标绘了解它们的行动轨迹,判断出它们喜欢什么环境、走什么道路、去什么食物分布的地方,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它们的活动规律。“如果遇上雨天、大风等无法监测象群失联时,杨翔宇都会告诉大家象群可能在那里,准确率高达70%以上。”D组组长佟磊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杨翔宇说,各支力量间高度信任与默契,在一次次搜寻检测中凝聚成了一种集体的力量。

监测工作从适应熟悉到初有成效、失联搜寻从惊慌失措到沉稳应对、视频传输从满足需求到高效精准……随着队员从最初10人到32人,杨翔宇利用空余时间整理一套《亚洲象百科》供队员查阅,建立了人员名册、值班表、工作日志档案,撰写了任务分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工作手册》5章30项,便于新进队员熟悉工作流程。

“大象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名片,保护好每一个生物,为后代留下一个多姿多彩的绿色家园。”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时,杨翔宇这样坦言,自己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大象,一岁的时听大象有声读物便会笑,前不久两岁生日时别人问他你爸爸怎么不在?他说爸爸找大象去了。

张雄:从岗位能手到“网红飞手”

张雄,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无人机飞行A组组长,因在监测中偶然拍摄的“象群集体睡觉”图走红网络。因“象”而火,追象护象70天来,张雄和战友被网友称为“全网最靓追象团”。

张雄是最早一批加入到追象团的监测队员,追象70多天来,他一刻也没停下过追象的脚步。防火期结束,原本应该休假陪妻子度蜜月的他,听到要监测跟踪亚洲象时第一个向组织报名加入追象团。——是什么样信念,让张雄做出这一令人难以相信的选择?

“因为与象有缘,大象守护小象,森林消防员守护象群。”张雄说,在野生亚洲象监测执飞一线,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把象群和人民群众安全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人人都可以干出一片新天地。

无人机相当于人的眼睛,眼睛布满诸多神经,监测野生亚洲象是连接象与人的诗和远方,有美好的彼岸花开,也有艰难困苦。作为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A组的组长,张雄每天干的事就是受领任务、有困难带头上、有情况及时汇报。“最艰难的时候,每天就睡4个多小时,有时要跟着象群在深山里跑出几十公里。”张雄说。

“干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这项任务,不仅是项技术活,而且还很危险,你能行吗?”5月27日,刚进入玉溪市峨山县野生亚洲象监测现场,有人看着油黑敦实的张雄,一度担心他适应不了。张雄只说了一句话:“看我的。”

当时,监测小分队携带了SV2远度、经纬M300、御2等无人机,最贵的几十万,便宜的也得2万多。第一天的监测执飞任务就交给了张雄。“第一次尝试,我能完成吗?”张雄心里直打鼓。

“你是通信骨干,有优势,别担心。”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的话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监测执飞期间,张雄刻苦钻研,勤奋好学,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先自己摸索,百度查询资料,也会到指挥部请教专家。

经历第一次拍摄象群晃晃悠悠的穿过大街的震撼,第一次深山密林间跟丢象群的煎熬,第一发现象群分组过村的兴奋,第一次捕捉到象群排队睡觉的欢畅……张雄发现,象群各有分工,母象是首领,公象是卫兵,亚成年象就是个偷吃偷喝的捣蛋鬼,幼年象喜欢打闹,小象喜欢卖萌。在寻觅食物、选择路线时,都会先贞查后行动,时时刻刻护着小象,尽量避免人群密集区。

在监测任务中成长,在操作执飞中磨练。张雄认为,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不是简单看看象群在哪里,而是时刻观察象群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防止人象冲突,更好的保护好象群与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全程记录象群活动为科研提供数据。

一次象群在一个雨夜走进深山密林丢失,林子延绵10多公里,周边也分布有村庄,地空立体搜寻未果。张雄建议指挥部启用续航时间长、监测半径30公里的SV2远度无人机进行搜索,建议很快被指挥部采纳,张雄启动SV2远度无机人,画好飞行轨迹,起飞到密林上空寻找,来回飞了3个回合后,发现象群似乎在一个水池边,但又有点不敢确定,于是张雄把无人机飞回来,将视频拷在电脑上反复回放,最终确定就是象群,一时监测队员和指挥部工作人员纷纷拍手叫好。

“象很可爱、很调皮。”张雄说,一路走来,200多次跟着象群转场,翻山越岭,有时象群抬鼻子和我们的无人机打招呼,有时小象抬着水管帮助村民浇庄稼,有时两头小象洗澡打斗,有时与狗、鸡、山羊互动,有时也偷吃村民的芭蕉、甘蔗、玉米等农作物。

张雄不仅监测执飞一流,对野生亚洲象习性的了解也在行。只要有新队员加入,指挥部都会让张雄手把手的帮教。如今,已为监测小分队和昆明航测中心培养20多名野生亚洲象监测队员。

“大象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同住地球村,只要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张雄认为,象群迁徙倍受国内外关注,是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大事。作为森林消防员,除了守护好象群和群众的安全,能将五彩缤纷的云南和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展现给世界,感到无比骄傲和无尚光荣。

杜伟:千条信息汇成指挥中枢

如果说,一线监测员是指挥部的“千里眼”,那么杜伟负责标绘的象群实时动态轨迹就是指挥部引导象群北移的“中枢神经”。

上午9时左右,走进野生亚洲象北移安全防范指挥部,眼前投影屏构成的巨大的“视频监控墙”里,14头野生亚洲象正在密林里集体睡觉,偶尔小象还会伸伸懒腰,尽情放松自己。看到这一幕,杜伟揉了揉眼睛,表情轻松的告诉笔者,象群睡觉的时候,他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不用全时盯着屏幕了。

眼前的这个视频监控墙就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集纳了地理坐标、河流山川植被、沿途村庄道路等信息。前方千条信息传回指挥部,到杜伟手中则变成指挥信息平台上一个个点状组成的象群运动轨迹,一组组有关周围村庄人群、堵截路口车辆、食物引导公里等有关数据,帮助指挥部真正实现了“运筹帷幄中军帐”。

杜伟的工作地点就在指挥部大屏下,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地图、一把直尺,构成了杜伟的日常使用工具。“越到傍晚,越忙!有时本上记的东西,很快就要在图上实现,不仅考验记忆力,更考验脑力和耐心。”杜伟回忆,6月14日象群在玉溪易门南山村附近逛吃,按照常规研判,当晚正值象群由玉溪易门县进入峨山县的关键节点。晚饭刚过,天还没黑下来,指挥部成员就全部来到指挥中心,盯着屏幕上的象群动态。

“小伙子,象群运动到哪里了?目前它们在干什么?下步引导应该从哪个点投食?哪些村庄附近需要布置卡车拦堵,做好应急措施?”面对一揽子问题,杜伟迅速放大地图把三分钟前的象群实时位置进行展示、讲解。随即,用对讲机呼叫前方,快速记录象群当下地理坐标,标注象群实时动态,并联系前方将象群实时动态图传至显示屏。

在指挥部边看象群位置、边看象群实时动态画面的同时,杜伟快速切换监测平台显示窗口,一组象群在三维地图上的行动演示出现在指挥大屏上。“如图显示,象群所处位置在南山村直线距离不到600米位置,目前正在玉米地里逛吃。目前可以看到我们一线监测点正在距离象群2公里的公路上实施动态监测。缩小地图比例,东、北两侧均为高山,西侧是十街乡,向南是象群理想移动方向,投食点建议可沿公路进行。但,该方向直线延伸出2公里处是建大村,急需做好村民疏塞预警,平台显示村口已有4辆卡车堵截,防止象群进入村庄。”

“不管何种情况,随时要做好指挥部提问准备。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实时了解指挥部各分工组工作,随时和前方监测员保持通信联系。”为了做好这门功课,摆在杜伟桌上的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指挥部每天会议安排,各组行动计划。“原则上是每5分钟就需要向前方收集工作动态和数据,但过于频繁也会干扰前方工作。”为此,杜伟一边从实时画面中收集了解前方信息,在确定有重大变动时再电话确认。

“前方监测、引导等遇到紧急情况时,后方指挥大脑要时刻保持清晰、冷静,很多时候甚至需要通过后方研判,给一线监测队员提供有价值信息。”杜伟说到,象群傍晚活动频繁,有时出现组团行动,往往需要启动多架次无人机进行监测跟踪,加之无人机飞行监测有效范围在2公里以内,有的架次无人机一时无法精准锁定象群,这时就需要后方大脑提出综合研判,确定转场跟进象群的概率位置。

6月下旬,象群进入玉溪峨山塔甸镇左边哨村,由于接连大雨浓雾天气,无人机无法起飞、红外夜视仪等难以观察,象群位置连续20多个小时无法精准确定。指挥部领导焦急等待前方信息,一线监测队员冒雨沿着盘山公路分拨寻找。如何尽早确定象群位置?不仅仅事关象群安全,也事关周边群众出行安全。杜伟打开应急监测指挥平台,将象群自5月27日运动轨迹调出,结合象群最后一次出现位置和每天运动距离概率判断,在地图上圈出土旦莫、布者甸、左边哨3个可能出现的村庄附近,迅速调出摩托化寻找路线。在前后方紧密配合下,经过10余个小时的寻找,终于在左边哨村2组附近农地找到象群。

“监测象群动态一刻也不能停。哪怕是吃饭时间,也要经常翻看监测动态。”说着,杜伟从手机里点开森林消防应急指挥作战平台,切换到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页面。“优点是可以在手机实时观看象群位置信息、查看监测队员信息。但缺点是手机上操作不便,真正监测起来还是得24小时坐在电脑前,连天带夜盯着屏幕标绘。”

70余天的坚守标绘,在杜伟和标绘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象群自玉溪峨山北移再到返回玉溪元江的几字形图样清晰出现在信息平台上。鼠标移动间,尽管是一条窄窄的线条,但这窄窄的线条,凝聚了北移安全防范指挥部各方的工作努力,也凝聚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监测队员的智慧和贡献。“在标绘中,我们也经常通过平台查看版纳和普洱的山川地形和植被,期待象群早日找到一个理想栖息地。”70余天的标绘,杜伟说出自己的心愿。

伏聪:第一时间留下象和追象团珍贵资料

用笔头记录一线,用镜头留住精彩。野生亚洲象北移以来,无论是走红网络的象群,还是引人注目的追象人故事,这些珍贵资料的背后都离不开监测分队的宣传组成员一线记录。

伏聪,本次监测分队年龄最小的报道员,97年出生的他,人小却志不小。刚接到命令参加野生亚洲象监测报道当晚,他兴奋得半夜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满脑子想着要如何拍好大象,想象着第二天就能看到大象……”谈起要来参加监测任务报道时,伏聪记忆犹新。“到了监测点才知道,网上流传的照片只是追象人工作的一个缩影,监测生活远比看到的要艰辛、要危险。”到指挥部的当天晚上是总队无人机飞行监测B组执飞,伏聪果断申请要到一线。一路上,他兴奋的问监测队员,有没有遇到大象?晚上监测是如何转场……车在崎岖的山路行进50余分钟后到达野外气象站,队员在院子里架设无人机,伏聪就架设相机,准备随时记录。十点、十二点、凌晨两点……组长张思捷见他来第一天就如此拼,劝他可以偶尔眯一下,保存体力。伏聪却不乐意,“监测队员能坚持的,我更要坚持下来,记录员不能拖了团队后腿。”傍晚19点左右,休息了整天的象群开始活动,沿着山脊走出直线距离6公里左右。伏聪跟着队员一夜转场6个监测点,行进30余公里,一刻也没有放松。直至白天下午14时才得以返回指挥部休息。

“好镜头是熬出来的!”翻出拍摄的得意作品,伏聪把鼠标定格在名为“无声的支持”照片上。只见在四寂黑暗的夜晚,一群监测队员在楼顶认真盯着显示屏,此时周围有4名群众围观,一个身穿白衬衫,坐在凳子上,手里抱着烟筒;一个老乡用手悬在半空指着无人机操控屏幕,大家显得很安静,目光齐刷刷的看着队员手持的显示屏上。伏聪解释到,7月下旬,象群运动到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村附近山头,由于象群所在山上有近40多亩玉米地,还有一个农用灌溉水塘,上山后有吃有喝的大象开始了慢节奏生活。谁知,随着时间推移,石岩村逐渐开始进入一周雨天,泥泞易滑又陡峭的林间道路让象群望而生畏。如何帮助象群下山,象群何时下山等问题被摆到指挥部议题上。伏聪聚焦象群下山这一主题,自7月15日到达石岩村监测点后连续蹲点6个昼夜,终于在7月23日凌晨2点多象群下山途中,拍下了这组坚守到凌晨的“护象人”镜头。镜头下,生动展现了森林消防监测队员和基层干部群众了为象群和群众安全的坚守。

有时,为了留下精彩镜头,甚至要直面威胁。伏聪告诉自己,要勇于在战斗生活中捕捉到精彩动人的点。“监测象群,最大的威胁是在转场或徒步确定象群精确位置时,在未知情况下遭遇象群。”队员无意间的话,反而给伏聪带来了灵感:一定要记录这一珍贵画面,让更多人知道追象团的背后故事。

6月26日,象群运动到富良棚乡附近山域,按照指挥部研判,象群当晚将会沿着镇边公路继续向南行走。伏聪跟着监测队员早早来到郊外一户老乡家屋顶开启对新一轮监测的拍摄。由于象群可能经过的位置距离村镇较近,预警疏散任务较重,指挥部将监测组每5分钟一次汇报缩短为每3分钟一次。伏聪时而远距离拍摄,时而将镜头聚焦到监测队员手中的控制器中,时而对准电脑显示的实时动态上。时间一分一分过去,大约2小时后,象群成一字型朝着预定线路大摇大摆走上公路,一点一点接近监测点。为了完整记录这一瞬间,伏聪在和队员到楼下提前运动相机,迅速关紧大门,熄灭全屋灯火。在楼上选点架好相机。不一会,象群走到了监测点所在的公路旁,全体队员早已屏住呼吸。而伏聪,静静的守护在二楼相机旁,头象3米多高的庞大身躯快与老乡家院子齐平。这是伏聪第一次遭遇象群,他拍摄一会象群后,把镜头转向监测队员:监测队员一手拿着夜视仪,堵在房门口。房间内,是在监测点工作的基层干部和老乡。“虽然参加过百余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但这次野生亚洲象监测任务是我从事森林消防工作直面危险最多、记忆最深刻的一次。”

在记录象群动态和追象人资料的同时,伏聪还和宣传组战友搞起了“大象流动科普站”“大象影院”等群众性野象知识科普活动。队员们把拍摄记录下来的象群照片、队员监测象群的观察笔记、网上有关象群安全防范知识整理为一本册子;把有关大象的视频下载下来,在监测点附近的村委会用投影仪进行播放。每天队员8点从指挥部出发前往监测点,伏聪。每当象群来到附近村庄区域时,伏聪便早早整理好携带物品: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扩音器、笔、本,还有亚洲象宣传科普资料和队员们挨家挨户开展野生亚洲象防范知识科普。当遇到小孩时,他会把象群画册拿出来,一边翻阅让小孩子们观看,认识了解野象有趣的一面,一边孩子们讲解大象危险的一面和防范措施。

遇有空闲,伏聪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有关象群的各类报道,从中捕捉一些好的新闻点。“我们原本只是想把象群监测好,服务好指挥部。没想到因监测象群而备受关注。有时候,我也在想,各级政府包括我们森林消防员为了大象平安做了很多工作。我会抓住可利用学习时间,服务讲好人象故事。”在伏聪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记录的护象日记和拍摄的野生亚洲象北移安全防范工作影像资料被多家媒体转载发布,让全社会近距离感受到有趣、有爱,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佟磊:跟着象群追“信号”

仲夏时节,绿草如茵,海拔1800多米的元江县革波冲大山,迎来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监测分队D组指战员。

晨雾刚刚散去,总队监测分队D组组长佟磊带领小组成员,追随着大象的脚步,一大早便来大山深处。为了寻找移动信号,他爬上400米多高的一个小山顶,拨通了手中的电话。

当天小女儿刚出生2个多月。几天前,佟磊与家人商量好要和女儿视频通话。为了这个约定,他必须攀上海拔1800多米的山顶,因为只有在这里手机信号才处于“满格”状态。

“爸爸!”手机屏幕中,大女儿开心地笑着,可爱极了。佟磊正与女儿聊得火热,还没来得及跟妻子说话,突然吹来一阵山风,信号也被“吹”跑了……他抬头一看,远处乌云滚滚,无奈地下了山。

回监测小组的一路,佟磊始终闷闷不乐:“追象护象,条件再艰苦也不怕,但是长时间在深山里跑,与家人联系不上,觉得愧对她们……”

5月27日,15头野生亚洲象家族北移至玉溪市峨山县,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派出一支野生亚洲象监测分队,全天候24小时跟踪监测,确保人象平安。30多天前,为增强监测分队力量,指挥部从普洱森林消防支队抽调6人,编为监测分队D组壮大监测力量,而佟磊就是其中的一员。

云南红河、玉溪等一带属于横断山脉,山川连绵,高山坡陡,谷深林密,人烟稀少,大部地方移动信号没法覆盖。

“移动信号,对于监测分队来说,就像河上的桥梁一样重要。”佟磊说,如果没有信号监测小组无法将画面传回指挥部,指挥员没法判断象群走向,更是无法进行科学部署。

“象群移动到哪里,我们就跟去去哪里。”佟磊说,野生亚洲象不仅移动速度快,而且活动频繁,喜欢选择走高山峡谷地带,尤其夜间行动较为频繁,有时候进了深山密林,要么是没有信号,要么有信号没时间,因此与家人联系就比较少。

7月26日晚,象群进入石屏县、新平县、元江县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大雨下个不停。移动、电信、联通均没有信号,无人机无法起飞,象群在不断的移动,监测人员只有跟着象群不断转场。佟磊把队员分成两组展开行动,张雄带两名队员继续搜索象群位置,佟磊带曾云峰寻找信号,准备雨停后作为无人机起降点,及时向指挥部回传画面和点位。

“有没有摔伤?”“没事!”瓢泼大雨,风高夜黑,泥泞路滑,走在前头的佟磊一脚踏空,瞬间摔到草丛里,好在一棵小树栏住,才免于掉下山崖。“再难也得继续走,再险也得找到信号。”佟磊爬起来边走边说。

“这里有信号!”走到山脊线上,曾云峰看着手机慢慢显示E,再走几走跳出4G信号,兴奋地高喊着,突然打破了夜空的宁静。

“每天除了追象,还要和这个破网络战斗,信号差还能忍忍,时常彻底连不上!”队员肖志雄说,只要进了大山深处,眼瞅着手机信号变成了“无服务”,队员们都会用求助的眼神看着佟磊,他随手摘下路边橄榄递过来,笑着安慰道:“放心吃吧,纯天然的。手机信号就不用找了,找不到的,只能生星电话汇报了。”

“追”信号这点小事难不住佟磊。通过反复摸索,无论走到哪里,佟磊都能很快确定信号最好的地方。于是只要大象进入深山,作为组长的佟磊都会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寻找平坦开阔的位置,设立起降点;第二个寻找有供电设施的村庄;第三个寻找有较强的移动信号源,便于视频传输,第一时间把象位置上传指挥部。指挥部提前预警,保持安全距离,确保人象平安。

“手持5G手机,插着4G卡,首选网络3G……”佟磊说,妻子得知经常失联的原因后,原计划带着女儿到普洱一家人团聚的,看着象群回到栖息地需要漫长过程,为了支持工作,毅然决定带着两个女儿回东北老家。

60多天,途经3市(州)5县23个乡镇,转场200多次,追随象群行进12000余公里,24小时昼夜不断……

久而久之,“追”信号成为监测队员们习以为常的动作。信号里承载着太多的激动、感动和幸福。一次次“追”来的信号汇集成一个个人象平安的事故。

“一路上,‘追’到大象卖萌,大家会心一笑;‘追’到指挥部指令,大家手舞足蹈;‘追’到家人的问候,大家高兴一整天。”佟磊说,如果说追象护象是个天平,天平的一边以前只有亲人和朋友,那么天平的另一边就是象群和人民群众平安......(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