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奈斯扎根云南东川 探索永续农业(张丽 摄)
外交官奈斯扎根云南东川 探索永续农业(郑加升 摄)
外交官奈斯扎根云南东川 探索永续农业(杨萍 摄)
外交官奈斯扎根云南东川 探索永续农业(罗天云 摄)
“中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路,有太多地方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愿在中国的大山里做个快乐农夫。”他叫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比利时王国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比利时道家协会创始人。然而,2013年,这位外交官却毅然放弃自己的外交事业,和妻子定居云南东川,探索自己的永续农业。
戴上草帽,扛起锄头,背上竹篓,在海拔1800多米的田间地头播种、除草、浇水、堆肥……这是奈斯在云南东川的日常生活。
奈斯的家在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2012年,奈斯第一次来到园子村,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第二年,
奈斯放弃去土耳其继续外交事业的机会,和妻子定居东川。随后,夫妻俩在当地承包了30亩荒地,用来发展自己的永续农业。
在这片红土地上,奈斯和妻子推行着永续农业,不翻耕,不施肥,不打药,不驱虫。在奈斯看来,翻耕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施肥更会污染环境。奈斯认同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他顺应自然,认真聆听每一个物种的声音,去探索生态、有机的农产品。虽然奈斯希望村民都能接纳永续农业的理念,但他明白这需要一定时间。“我不会强迫他们,我尊重他们。”奈斯说。
期间,为了系统化推进永续农业,奈斯将一块田地命名为卡比杉(Kabissa),主要经济作物为玫瑰、水果、蜂蜜、中药、核桃……他打算用五年时间将卡比杉发展壮大,一边售卖有机农产品,一边开展学习培训。期间,奈斯欢迎志同道合的人来这里学习农业种植,家长也可以带孩子来住几日,与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奈斯出生在非洲的一个小村落,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父亲工作需要,奈斯的童年在刚果度过。那时的奈斯亲眼见证因为过度砍伐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奈斯说云南和非洲很像,景色优美,生物种类多样、丰富。于是,奈斯在东川扎根,执着发展永续农业。“非洲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我想在云南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奈斯说。
东川区曾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乌龙镇全镇14个村均为贫困村。在奈斯看来,园子村的变化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这几年园子村“大变样”,环境卫生大为改观。“镇上派人向村民们讲解垃圾分类和投放知识,为村里配备了多个分类垃圾桶,并安排垃圾车按时进村拉运,镇上还建起了垃圾分拣回收中心,村民们特别爱护村里的环境卫生,这里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和谐、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奈斯说。
在中国23年,奈斯亲眼见证了中国脱贫。“欧洲总有很多人对中国存在误解,我告诉他们,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中国政府在做什么,你就必须去乡村看看。”奈斯说。
每当回忆起东川近年来的变化,奈斯总是感慨万千,“刚来时什么都没有,现在高速公路通车,这个偏僻的村子通了宽带。”2019年,东川成功脱贫摘帽。让奈斯感受最深的是东川-乌龙二级公路的建成,“八年前开车要三小时,像噩梦一样。”随着乌龙隧道贯通、东倘公路修建完成,现在从东川城区出发只需一小时就可以到奈斯家。
在奈斯的眼中,东川是一个有潜力、迷人的地方。平日里,奈斯常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交流如何发展当地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当然也会介绍一些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奈斯说,他非常敬佩中国的基层干部,在他看来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坚守和创新,得益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勤奋工作,中央政策才得以快速有效落实,中国制度优势充分显现。
如今,70岁的奈斯享受着山村和田园带来的岁月静好,每天他和当地老百姓一起下地务农,累了就坐在核桃树下唱山歌。(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