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务工经纪人”张昌云: 外出务工的“领路人”

云南会泽“务工经纪人”张昌云: 外出务工的“领路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9-17 14: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54岁的张昌云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犀牛村人。少年时的张昌云家住偏僻的农村,小时候因兄弟姐妹多,家境贫穷,父母亲供他念完初中便辍学在家。

那时,具有初中文化的张昌云为了摆脱贫穷改变家族面貌,曾做过小生意,尽管做生意不停地奔波劳累、起早贪黑,但是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张昌云看来,打工挣钱是人生的过渡,最终还得找一份稳定可收入的工作。不甘于平凡的张昌云选择加入打工行列,心疼他的母亲一直想把他留在身边,但他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春节刚过,张昌云便乘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春风,满怀憧憬和理想,离开故乡,去到一直向往又陌生的大城市——浙江。

初到浙江时,经人介绍,张昌云进入浙江省龙盛集团公司,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染料化工为主业的国家大型企业,下辖化工、钢铁、房地产三大产业的综合性集团,张昌云在里面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工作期间,张昌云非常努力,长期以来的努力认真和农村孩子的质朴品质与吃苦精神使他赢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成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业务骨干。对于一个农村务工人员来说,这样的工作使他非常满意,但青春的理想并没有使他停滞不前。在工作之余,张昌云努力学习商业和销售知识,对初中毕业的他,这些知识显得那样深奥,但张昌云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坚持学习下去。因为他心中很清楚,没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打工永远只能是卖苦力而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作为一名打工青年,只要拥有理想和追求,只要愿意学习和奋斗,就一定能拼出自己的天地。”张昌云说。

在拼摸打滚10年后,张昌云成为了公司的领导人员。然而,此时的张昌云并没因此而忘记自己农村孩子的出身,也没有忘记在困难时帮助支持过自己党和政府,还有家乡父老乡亲。“人富不能忘本,若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没有父老乡亲的帮助,根本就没有我张昌云的今天,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家乡。”张昌云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逢年过节回家时,张昌云总不忘去看望村里的五保户,为五保户办年货,买米买面买油,解决经济困难。村里的五保户提起他来就赞不绝口,常说:“俺没有孩儿,可昌云年年过节来看俺,俺过的可好哩!去年过年还给了我两百块,昌云是个好人呢!”

在回家看望父母时,了解到家乡很多剩余劳动力,很多务工人员外出找不到工作只有在家闲。为了彻底让村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张昌云毅然回到公司找到负责人,他说:“我一个人再富有,不能让所有的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好日子,如果我能解决他们的就业,给他们长久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们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在张昌云的鼓励帮助下,本村的村民纷纷跟随他去到浙江。目前,同村在浙江务工的就有300多人,在他手下干活的就有200余人。

2018年春节,张昌云回到家乡再次带走了60多名劳动力。“我带去的农民工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务工,上虞区现在有2800多名会泽籍务工人员,其中一多半是我带去的。”张昌云说。如今张昌云不仅在外务工致了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务工经纪人”。2010年被浙江省人社厅表彰为“浙江省百佳农民工”;2015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企业优秀职工”。

近年来,会泽县者海镇、矿山镇、大井镇多名家乡父老乡亲在张昌云的宣传鼓励帮助下,纷纷外出务工,本村的富余劳动力更是紧随他的步伐,大多前往浙江绍兴务工挣钱,贫困山村里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洋楼、一辆辆崭新的小轿车、面包车,就是务工经济最好的产物。(记者 李映青 程月竹 刘源)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