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祥云行记者团走进祥云县禾甸镇,记者团先后来到禾甸镇后坝和文新两个自然村参观采访。走进村里,一栋栋以青瓦、白墙、墙体绘画为特色的白族民居映入眼帘,干净、整洁的村庄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村里的道路已实现了“村村通”向“路路好”的转变。
后坝自然村水果产业发展以突尼斯软籽石榴为主,期间套种续断、万寿菊等中草药以替换原来的桉树产业,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460余亩,续断600多亩,万寿菊80余亩,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立体化。禾甸镇党委书记段青云告诉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后坝自然村隶属于禾甸镇新泽村委会,距禾甸镇政府驻地4.5公里,距县城30公里。至2018年共有135户,总人口543人。全村主要种植蚕桑、中草药、玉米、突尼斯软籽石榴等主产作物及畜禽养殖。段青云介绍,至2018年底全村有建档立卡户9户,27人。农村低保5人,B档5人。全村共有五保户3户3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后坝自然村结合实施省级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推动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文新自然村隶属禾甸镇茨芭行政村,是1968年新兴苴水库建设的移民村,全村共96户401人,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入股合作社分红和外出务工为主。
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促进文新移民村经济发展,禾甸镇党委以全面落实移民政策为先导,以“三拆三建”(拆旧房、拆危房、拆两违房的三拆和建花园、建菜园、建果园)为抓手,号召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的理念,着力打造生态、和谐、宜居的美丽新农村。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的实施,群众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不断提升文新自然村的美丽度和群众的幸福感。
在产业发展方面,禾甸镇党委提出“党建引领社企结合”的思路,通过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群众的产业化建设,按照“农村要美,农业要强,农民要富”的发展思路,在全村成立26家合作社,流转土地1800亩,种植红梨、冬桃、黄金李500亩、发展大棚蔬菜1200亩。
禾甸镇茨芭村党总支书记杨云峰告诉记者,集盛庄园以每亩2600元流转土地70亩,发展50个蔬菜大棚,公司安排困难家庭职工、返乡农民工就业,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使文新村集体收益增加5万元。同时,依托养殖小区发展肉鸡养殖,建成一个占地面积为30亩的肉鸡养殖小区,占地面积为70亩的分散养殖户26家,年出栏30万羽。文新村通过发展多种产业,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为群众产业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血液。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州东部,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2425平方公里,辖8镇2乡,总人口48万人。2012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布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的名单,祥云是其中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属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3个贫困乡镇、64个贫困村,目前已全部稳定有序退出。
据祥云县扶贫办副主任杨云生介绍,祥云县有建档立卡人口 8959户33207人,2014至2017年累计脱贫7081户27300人,2018年脱贫1083户3530人,剩余贫困人口795户237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81%降至2018年的0.62%,累计减贫率92.9%。2018年9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2019年内实现剩余贫困人口795户2377人全部脱贫。
“祥云县作为云南省首批15个摘帽县之一,脱贫摘帽并非脱贫攻坚终点,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杨云生说,摘帽以后,祥云将围绕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巩固提升与年度攻坚两大目标任务,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措施,摘帽成果得到持续不断巩固,使脱贫攻坚工作持续高效推进。使已脱贫户脱贫质量稳固提升,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