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数据流奔涌不息,驱动着产业向“新”而行。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全面建成启用,以其规模化的高性能算力,正迅速成为开发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反应炉”,吸引并催化着从智慧医疗到智能制造、从跨境语言服务到生态保护的多元创新应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装上了智能“新引擎”。
筑基:云南省首个专业化高标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2023年1月,由云南云上云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产,首期智算规42.24 PFlops&FP16,采用华为全栈国产化的高算力密度Atlas 900 PoD集群。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落地填补了云南缺乏大型、公共、高性能算力集群的空白,同时,作为云南省第一个人工智能大型科学装置和公共算力基础设施,为在滇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领域企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算力支撑与技术转型支持。
2025年1月25日,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数据中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坐落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万溪冲核心区的云南云上云5G大数据产业园1号楼,中心楼宇约10000㎡,共4层,建设遵循TierⅢ、CQC A级的高标准,规划设计1000-1200个机柜,高性能算力建设规模约为8192P Flops&FP16。此外,中心配备了液冷、水冷和风冷三种冷却散热系统,可提供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合作运营商专线服务。
赋能: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深耕多领域应用
依托强大算力支撑,中心以“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抓手,从算力供给、产业升级到企业创新,全链条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孵化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小语种翻译等多个特色应用案例。
跨区域算力协同破局:与重庆、西安、成都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西部地区高性能算力跨区域合作,打破地域算力壁垒,为西部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算力纽带”。
智慧医疗成效显著:中心联合昆华医院、联合视觉共同合作,首次提出围手术期医专大模型,实现围手术期智能对话、标准化围手术期个体方案推荐等智能功能,目前发布的小联麻醉大模型入选中国信通院《2023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集》,并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官渡区人民医院等20余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服务医护人员1000多名,服务手术病患20多万人,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35%。与云南大学合作的“知心”——基于终身学习的多模态智慧心理评估平台,在高校及医院应用中为近300例用户提供抑郁症智能诊断服务。
特色领域技术突破: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构建基于端到端深度神经网络的南亚东南亚语言语音识别引擎、语音合成引擎及文字OCR引擎,相关软硬件产品已在边境海关、缉私场景推广运用。与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合作,用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实现滇池水域物种识别与水华爆发预测,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产业升级持续发力:与华坪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成功申报“面向绿色硅材智造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传统硅材产业注入智能基因;参与申报的“云南省非遗大模型”“针对学生群体心理疾病诊断、干预与监测预警的大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项目”等省科技重大专项,推动AI技术向文化保护、民生服务领域延伸。
协同:构建“政产学研用”生态,凝聚创新合力
为最大化释放智算价值,中心打造“一中心四平台”(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应用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布局,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已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昆华医院等2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从2022年实施“基于人工智能的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新模式应用”省级示范项目,到目前与多家高校、头部企业联合开展省级示范项目、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重点项目,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辐射:链接南亚东南亚,打造跨境数字桥梁
立足云南“辐射中心”区位优势,中心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成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数字技术交流的“窗口”。自建成以来,已接待孟加拉国政府研修班、泰国程序发展基金会、老挝农村教师培训班、巴基斯坦专家代表团等10余批外国团队参观调研,重点展示智慧医疗、小语种翻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本地化AI成果,获外方高度认可。
展望:锚定多维度升级,持续领跑智算发展
未来,中心将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围绕算力、算法、数据核心要素,结合国有企业的优势资源,稳步推进人工智能算力集群的高质量投资与智算业务布局,致力于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多源异构算力支撑平台。基于云南地理位置优势,中心将立足云南、辐射两亚提供人工智能全要素服务,加快探索算力及数据要素出海服务路径,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合规创新,为人工智能产业开辟新增长极,加强企业对市场的精准洞察,提高本地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