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蝶变铸文明 云南安宁实践谱新篇

三十载栉风沐雨,十八载文明深耕,文明已在安宁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以最温柔的力量,推动这座城市向着更美好、更温暖的未来持续前行。

三十载蝶变铸文明 云南安宁实践谱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5 17: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走在今日的云南省安宁市街头,绿树成荫遮暑气,街道洁净映初心,市民在口袋公园内休憩闲聊、笑语盈盈……今年恰逢安宁撤县设市三十周年,这座城市以十八载文明创建的坚韧历程,书写了县级市以文明为笔、以民生为墨,绘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安宁答卷”。

安宁的文明足迹,始于1995年撤县设市之初。一句“做文明人,创文明城”的口号,点燃了全城上下共建家园的热忱,拉开了文明建设的漫长序幕。1999年,安宁首次锚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始终坚守“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惠民生”的初心,将文明创建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十八年深耕不辍,终迎硕果盈枝。2017年,安宁成功摘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实现云南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几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坚守。2020年,安宁以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优异成绩蝉联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2025年,经复核持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然街道极乐村、东湖社区、安宁中学分别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文明矩阵愈发坚实。

如今,安宁的“文明细胞”已全域绽放:54个文明村镇、141个文明单位、22个文明校园、26个文明家庭熠熠生辉,上百名各级“好人”“模范”引领风尚……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精彩跨越。

漫步安宁城乡,文明细节俯拾皆是:国企老厂区的围墙变身文化长廊,机关单位“拆墙透绿”还景于民、开放夜间停车资源,背街小巷的坑洼路蜕变为平整整洁的便民道……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安宁创新推行的“文明网格”机制。全市划分400余个网格,构建“市级领导+街道干部+社区书记+网格员”四级包保体系,路灯损坏、环境整治等民生诉求第一时间响应解决,让精细化治理延伸至“最后一米”。

“礼让斑马线”“烟头不落地”等30余项文明行动落地生根,让文明从标语转化为市民的自觉习惯;太极书院的晨读经典、乡愁书院的历史回味、24小时城市书房的墨香浸润,让文明以多元形态融入日常生活。如今,文明已成为安宁的城市基因,渗透在街巷肌理、流淌在市民言行中。

在民生改善的赛道上,安宁创下全省“十个率先”: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自然村通村道路全硬化,率先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全覆盖,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一件件民生实事,让文明创建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建设城市文明”金点子征集活动中,市民提出的“增设口袋公园”等50余条建议被纳入政府办实事清单,一一落地兑现;9.7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城市“温暖底色”,“爱心送考”车队逐年壮大,“流动书包”传递知识与温情。从“要我创”到“我要创”,市民真正成为文明创建的主角,共建共享的理念深植人心。

“奖牌证书不是终点,而是让城市更有温度的新起点。”三十载栉风沐雨,十八载文明深耕,文明已在安宁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以最温柔的力量,推动这座城市向着更美好、更温暖的未来持续前行。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安宁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