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盐津豆沙关:五道并行贯古今 千年雄关诉春秋

云南盐津豆沙关:五道并行贯古今 千年雄关诉春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0 19:0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脚踏五尺道,一目三千年。”9月18日,“旅居云南•心之所向”2025年媒体达人云南行采风团走进昭通盐津县豆沙关。这座横亘滇川交界处的千年关隘,以“五尺道、水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五道并行”的世界奇观,将三千年交通史与现代活力交融,让采风团成员沉浸式触摸历史的温度。

五道并行:世界罕见的“露天交通博物馆”

“锁钥南滇,扼守西蜀”,豆沙关自古便是中原出川入滇的第一道险关。从公元前11世纪蜀王杜宇北拓,到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积薪烧岩”开凿五尺道,再到汉筑南夷道,历经2400余年演变,这里形成了全球独有的“五道并行”景观——秦代五尺古道、关河水道、昆水国道、内昆铁路、昆渝高速在此层叠交错,宛如一座立体的“露天交通博物馆”。

“大家请看,昆渝高速、内昆铁路、昆水公路、关河水道与秦五尺道在此并行,堪称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观!”豆沙文化站负责人指着山谷介绍。采风团成员站在豆沙关观景台,举着设备记录下“古老驿道与高速列车同框”的震撼画面:关河水道蜿蜒穿谷,五尺道上马蹄印深浅交错,不远处的铁路桥边,列车呼啸而过,与千年前的马帮铃声隔空对话。

关楼前350米长、1.7米宽的五尺道上,243个马蹄印迹深浅不一,是全国保留最完整、最久远的古驿道蹄印群。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先生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国庆前带娃来实地感受历史课本里的茶马古道,孩子说‘摸到了历史的心跳’。”

唐碑摩崖:122字见证千年民族交融

“豆沙关上云悠悠,题名字字有千秋”,诗句中的“千秋文物”,便是豆沙关唐碑亭内的袁滋摩崖石刻——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与南诏关系的重要见证。

公元794年,唐御史中丞袁滋奉诏册封南诏王,途经豆沙关时,有感于地形险要与使命重大,留下122字题刻。正文7行直书,末行“袁滋题”为小篆,虽历经千年风霜,字迹仍清晰可辨。“这短短百字,能‘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典籍之误’。”负责人的解读让采风团肃然起敬。

古镇新韵:人间烟火里的历史回响

采风团漫步豆沙古镇,秦风汉韵的建筑间满是人间烟火——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房屋多为村民自宅,老人在古道边纳鞋底,孩童追着光影奔跑,与五尺道的沧桑形成奇妙呼应。

盐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明伟介绍,豆沙古镇目前以原住民生活为主,未来将依托“五道并行”特色,推进五尺道景区扩容:“计划把五尺道与险峻的石门大堰连接,打造‘攀爬—穿行—环线’的户外体验路线,让年轻人在惊险中感受古道魅力,同时保留古镇原真性。”

落日余晖中,五尺道的马蹄印被染成金色,远处高速列车疾驰而过。一名媒体达人感慨:“昔年马帮铃响,今朝列车轰鸣,变的是交通方式,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底色。这座‘钢铁马帮’与‘古老驿道’共生的雄关,值得更多人来打卡!”

这个国庆,不妨走进盐津豆沙关:踩一踩千年蹄印,读一读唐碑往事,在五道并行的奇观里,听三千年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响,感受云南旅游的深度与厚度。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