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中组部“组团式”帮扶的暖流跨越千里,在云岭边疆写下动人篇章。
2022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专家唐文斌率医疗队跨越千里,踏上云南金平的土地。作为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的践行者,他和团队以“文化为魂、管理为纲、人才为本”为指引,用三年时间推动这座边陲小城的县人民医院实现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历史性跨越,更种下了“带不走”的健康火种。
破局:从临床专家到管理“拓荒者”
初到金平,唐文斌面临的首个挑战是角色转换——从沪上临床专家变为县级医院管理者。他沉身走遍医院各科室,听职工心声、析业务数据,精准锚定“管理粗放、专科薄弱、人才短缺”三大短板,随即牵头拟定“提内涵、补短板、强专科”帮扶计划。
如今,这套融合复旦中山管理基因的体系已落地生根:57项新制度、61项修订条款构建起现代化管理框架,全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精细化管理举措全面推行。2023年,医院首次斩获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2024年顺利通过二甲复审与提质达标验收,新搬迁的院区内,文化长廊与精神堡垒成为亮眼标识,见证着管理升级带来的蜕变。
攻坚:从“能看病”到“看好病”的技术突围
初到金平县,唐文斌留意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不少患者到县医院就诊,一旦发现病情较重,便选择放弃治疗回家。
“金平是很多患者就医的‘最后一站’,提升诊疗能力刻不容缓。”唐文斌始终未离临床一线——坐诊专家门诊、指导急危重症抢救、开展高难手术,更带领团队打响技术攻坚战。
三年间,148项新技术在金平落地:骨科后路微创椎弓根内固定术将出血量从500ml降至50ml以下,心血管内科医生独立完成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介入手术,这些曾遥不可及的突破已成常态。胸痛中心验收通过、重症监护中心与肿瘤防治中心跻身省级达标专科,老年病科、眼科等薄弱学科也实现突破性发展。县域就诊率升至95.29%,“大病不出县”从愿景变为现实。
扎根:“带不走的医疗队”与科教觉醒
“输血”更要“造血”。唐文斌推行“因材施教”帮带机制,25份培养协议让帮扶专家与本地骨干结对,26名骨干赴复旦中山进修,45名基层医务人员来院深造。三年间,医院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从33.33%跃升至83.33%,临床医师本科学历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23名医疗人才被引进,年轻医生们已能独立完成高难手术、发表学术论文。
金平县人民医院妇科医生张忆丹至今记得,唐文斌曾亲自带她做妇科肿瘤手术:“从门诊接诊开始,院长就带着我一步步完善检查,上手术台时更是手把手指导。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做子宫切除等手术了。”妇科主任高翠梅也成长为能独立开展肿瘤手术的骨干,科室还新开展了化疗业务——如今遇到类似患者,已不用像过去那样一发现就通知转院,而是能先通过化疗缩小病灶,再进行手术治疗。
科研教学更实现“零的突破”:66万元院级科研基金催生22个立项项目,6篇SCI论文发表,21项专利申请被受理,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藏书700余册、电子书4.5万册的专业图书室建成,“金医大课堂”培训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2584人次,曾经“重临床、轻科教”的边疆医院,正迎来科教兴院的春天。
传承:文化铸魂与接力前行
“严谨、务实、仁爱、创新”——唐文斌将复旦中山的院训融入金平医院文化。新样式白大褂为高级职称人员设专属标识,院志编纂凝练医院精神,多平台宣传让职工荣誉感与凝聚力日益增强。如今,金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罗学渊感慨:“唐院长等上海帮扶专家留下的规章制度等,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7月底,卸任的唐文斌与新任援滇院长逐项交接,谈及未来仍满怀憧憬:“希望五六年内实现‘医教研’深度融合,让健康根系扎得更深。”他手机里的帮扶相册,记录着金平县人民医院的变迁——这是山海情深的见证,更是一任任援滇人接力守护的初心。
张忆丹还记得,唐文斌回沪前一天,她去送行时院长说的话:“他告诉我,他已经把金平县少数民族妇女‘盆底功能问卷’寄回上海,请专家分析,结果出来会反馈给我,还说如果需要补充资料,他会联系我。”即便即将离别,他仍牵挂着当地的医疗工作和医院骨干的成长。
如今,金平县人民医院的新院区里,科教楼的规划已提上日程。那片土地上,健康的参天大树正悄然生长,为边陲百姓遮风挡雨,续写着跨越山海的温暖约定。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