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夏令营热闹开展时,乌蒙山深处的云南省昭通市,一场惠及16069名留守儿童的守护行动,正温暖着孩子们的暑假。2025年夏天,昭通市以精准落地的托管服务,织就覆盖全市997个点位的关爱网络,为孩子们撑起安全、充实、快乐的成长天空。
破解留守儿童假期“真空带”,关键在坚实的组织保障。昭通以制度“硬支撑”推动托管“软服务”,6月起,市级统筹调度、县级主导推动、部门联合联动的工作机制便高效运转。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教体、民政、团委“三线驱动”,整合资源,确保落实。
市级统筹“一盘棋”:市委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紧盯摸底动员、阵地布局、志愿招募等核心环节,统一调度资源、出台指导文件,确保方向准、步调齐。
县级落实“强动力”:各县政府主动担起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部署,统筹资金、场地、人员等资源,教体、民政、团委协同妇联、关工委等形成合力。
多维度联动“无死角”: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三级网络,“地毯式”摸排信息、宣传动员。一个多月高效运转,精准对接全市16069名留守儿童需求,为7月15日所有托管点同步开班筑牢基础。
资源有限而需求大,如何让服务抵达每个需要的孩子?昭通的答案是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灵活供给。
阵地布点“就近就便”:遵循“学校为主阵地、儿童之家作补充、未保中心兜底线”原则,设997个托管点位。其中95个学校托管点依托校舍优势,管理规范;902个点位嵌入社区(村)儿童之家、未保中心等场所,将服务送到孩子“家门口”,破解偏远地区托管难题。
志愿力量“精准滴灌”:共青团牵头,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面向返乡大学生、本地教师等群体,按不低于1:10的师生比招募2847名志愿者。结合服务点分布特点,采用“定向招募+就近分配”模式,并开展岗前培训提升服务水平。1663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成为托管网络的关键支撑。
针对不同孩子的多样化需求,昭通各地探索特色服务模式,让托管更贴心有效。
水富市为偏远山区孩子创新“教师家访+干部包保”双轨制,将托管与控辍保学、乡村振兴结合,提供“一对一”关爱;昭阳区推动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融合”,打造兼具文化熏陶与托管功能的社区服务点;大关县推行“孩子托管+家长充电”模式,为照料留守儿童的祖辈开设育儿课堂;巧家托管点开展“去手机瘾”行动,引导孩子参与兴趣活动……
所有托管点均制定“一点一方案”,保障服务时长(不低于30天,每天不少于5小时),活动内容精准到天、责任到人。这套严密体系,为留守儿童构建起坚实保障网,实现“应托尽托”。
“再也不用担心娃儿夏天跑河边耍水,或者窝在家里光看手机了!”彝良县发界安置区的王桂芝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她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也因家乡的托管点这颗“定心丸”得以安心打拼。
昭通以制度筑基,让暑期托管不仅是安全避风港,更成为点燃孩子兴趣、充实假期的快乐家园。这张在乌蒙山深处编织的关爱之网,托起了16069名孩子的安全假期,更承载着千万务工家庭对未来的安稳期许。(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唐龙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