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抗战中不屈的钢铁脊梁

滇越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身躯和不朽的传奇告诉世人:这条钢铁脊梁承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呼吸和心跳。

滇越铁路:抗战中不屈的钢铁脊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1 1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纪念抗战、深挖历史,旨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铭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让国耻永志于心。在彩云之南,一条穿越崇山峻岭、已运营115载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滇段,于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担当起抗战大动脉、生命大通道、御敌国门外的重任,有力支持了抗战,立下不朽功勋。滇越铁路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身躯和不朽的传奇告诉世人:这条钢铁脊梁承载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呼吸和心跳。

烽火线上:流动的“抗战大动脉”

走进云南铁路博物馆,翻开厚重的史料丛书,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作为大动脉的辉煌成绩单清晰呈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广州、香港等沿海重要口岸相继沦陷。彼时,滇越铁路这位“养在深闺”的“运输使者”,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相联系的国际交通命脉。大批外购军械、五金材料等战略物资,以及80%的国际援华物资通过滇越铁路源源不断输送而来,并迅速转运至抗日前线,为前线将士提供了物资保障。

据《续云南通志长编•滇越铁路二》记载,当时参与滇越铁路运输的机车有97辆,客车207辆,货车1049辆。短短两年间,共运送货物90万吨,其中“大半均属我国公用物资、军械之入口,或换取外汇物资之出口过境运输”。

与此同时,苏联等国支援我国的战车、战防炮、弹药等军火物资,经滇越铁路直抵昆明。1938年,昆明新建的4个兵工厂的1000余部重要机器,也经滇越铁路运至,使兵工厂得以迅速开工,制造出一批批杀敌的枪炮和弹药,为抗战胜利增添了有力武器。

为确保抗战物资运输畅通无阻,国民政府依据《中法会订云南铁路章程》中“万一中国遇有战事,该铁路悉听中国调度”的规定,以战时军事管制之名,直接指挥滇越铁路军事运输和铁路抢修工作,有力保证了军火物资、兵工机器、五金材料优先起运,为抗战物资运输筑牢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初期,国外对华援助并非无偿,而是以货物作为赔偿的抵押贷款。滇越铁路作为换取外汇物资的运输通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1938年11月3日,日本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后,美英改变对日绥靖政策,逐渐增加对华援助。1938年12月15日,美国批准第一笔对华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这笔贷款全部用于在美购买汽油、润滑油、有线电材料、车辆、无线电材料、军用车辆设备、配件等抗战急需物资。1940年4月20日,中国又与美进出口银行正式签署2000万美元的滇锡贷款合同,“飞虎队”的飞机采购及人员工资等经费皆由此项贷款支付。此后,还达成钨砂借款2500万美元、金属借款5000万美元、平衡资金借款5000万美元等援助款项合同。

这些借款以商业交易形式进行,中国须以桐油、滇锡、钨砂等战略物资作为赔付手段。在战争状态下,这些战略物资的生产和运输成为维护中国国际信誉、取得国际援助的关键。云南不仅是这些物资的重要产地,更是外运的重要通道。1940年6月滇越铁路中断前,桐油、滇锡、钨砂主要通过滇越铁路外运;之后,则依靠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滇锡主要产地在云南个旧地区,滇越铁路昆明至碧色寨的运输一直未中断,对滇锡外运发挥了巨大作用。1940年6月前,滇锡通过滇越铁路南运海防;之后,则北运昆明,再经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出口。

据《云南档案》记载,1937至1940年铁路中断前,滇越铁路共运输物资130万吨,其中含40万吨军械,运送人员数百万,其货运量甚至超过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总和,堪称抗战前期无可替代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危亡时刻:守护的“抗战生命大通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存国力、坚持持久抗战,大批工厂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向西南、西北转移。云南作为大后方,成为这次战略转移的重要地区。

当时,进入云南的交通方式有限,仅有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1937年3月初步建成通车的滇黔公路,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是一条土路,路况艰险,且受汽车数量和车况限制,运力十分有限。而滇越铁路虽不通国内其他地区,但通过越南河内和海防港与广州、香港和广西防城港之间的海运相连,成为进入云南昆明的主要运输通道。因此,大批学校、科研院所、工厂从内地经香港或广西进入越南,再经滇越铁路向昆明转移。

1938年1月初,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动迁昆明。清华校长梅贻琦认为:“到云南,是因为有滇越与滇缅两条路可以通到国外,设备仪器容易运进来”。2月起,临大师生兵分三路从长沙出发,两路乘滇越铁路火车分别抵达昆明、蒙自,一路徒步抵昆。师生汇聚后,学校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随后,中法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大学、中山大学等也陆续入滇。

西南联大等因滇越铁路迁滇,迁滇后仍与滇越铁路紧密相连。国学大师钱穆在蒙自文法学院搬至昆明后,仍留在蒙自撰写《国史大纲》,频繁往返于两地,成为乘坐滇越铁路火车次数最多的教授。浦江清教授1940年夏到上海休假,假未结束滇越铁路就中断了,他途经8个省、行程8000千米,花了6个月才抵达昆明,这段经历让他对滇越铁路刻骨铭心。1938年,冰心从香港经越南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达昆明。因日本飞机不断进犯,1939年暑假,冰心举家迁至呈贡,好在家离呈贡火车站不远,他们经常乘坐火车往返于昆明和呈贡。

随着众多重要企业内迁和兴建,多所高校入滇,中国相当数量的著名科学家、文坛泰斗、一代宗师汇集昆明,使昆明一时学者专家云集,不仅成为支持抗战的军事重镇和工业基地,也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学术文化中心。

与此同时,3200多南洋子弟(南侨机工)不远万里,冲破重重障碍,经滇越铁路到达云南。1938年至1939年,米轨铁路迎来运输巅峰,客运量飙升至420万与454万人次,无数逃难身影在车厢中寻找生的希望,滇越铁路成为民族希望的寄托。抗战爆发到1940年9月的三年时间里,滇越铁路共运送人员数百万。

御敌国门:钢铁铸就的“抗战利器”

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自然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滇越铁路实施狂轰滥炸,企图切断这一国际通道。仅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8月,不到一年时间里,日军先后派出飞机625架次,对桥梁、隧道、车站展开全线轰炸,铁路工人和沿线居民死伤惨重。铁轨上密布的弹坑,成为日军暴行的血腥见证。

面对日军的猖狂轰炸,广大铁路工人置生死于不顾,始终坚守岗位,积极抢运抗日物资。1940年1月5日,开远市境内的小龙潭大桥被日机炸毁,铁路工人立即投入抢修,附近农民闻讯后,自带干粮和工具加入抢修队伍。经过1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小龙潭大桥全面修复,抗日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

自抗日战争打响后,滇越铁路一改夜间不行车的旧习,日夜加开列车抢运抗日物资。虽常遭日机袭击,但货运量比通车时增长了3倍。

为保护这一国际通道,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命令高射炮兵大队开赴防地,担负滇越铁路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空任务。最惊心动魄的守护聚焦于人字桥。龙云专门交待防空部队:决不能使“人字桥”遭到破坏,否则短期内修复几乎不可能。高射炮兵将7.9厘米机枪更换为威力更大、性能更好的13.2厘米机枪,四挺机枪如卫士般扼守桥两端高山之巅,迫使敌机不敢低飞俯冲。敌机倾泻700余枚炸弹,将人字桥四周炸得草木无存,而这座用八百劳工生命铸就的钢铁脊梁,仍奇迹般傲立于绝壁之上。

在无数护桥之战中,白寨大桥之战最为惨烈。白寨大桥是滇越铁路跨度最长的铁桥,由8个钢塔桥墩连成,雄踞于山谷之中。1940年2月1日,36架日机组成的庞大编队向白寨大桥扑来。此时,由河口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正在通过大桥,火车司机开足马力冲向隧道,防空官兵向敌机猛烈开火。日机散开队形,分别对火车和防空阵地进行轰炸。就在火车即将冲入隧道时,敌机投下的炸弹击中机车,火光中血肉横飞,当场死伤200多人。

此次轰炸,我军民付出惨重代价,所幸白寨大桥仅受轻伤,经及时抢修,当夜即恢复通车。为加强白寨大桥防空力量,防务部队派来一个高射机关炮连。此后,我守桥官兵先后7次打退日机共220架次的突袭轰炸,确保了白寨大桥安全畅通。

然而,最痛彻心扉的抉择终将来临。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海防港,并向河内、谅山等地推进,十余万吨滞留物资尽落敌手。依据《滇越铁路章程》第24条战事调度权,中国成立线区司令部实行军管。蒋介石急电龙云:“立即爆破河口铁桥及河口北端之第一隧道”。9月10日下午三时,工兵引爆炸药,河口大桥桥墩粉碎,钢梁坠入红河,一号隧道彻底堵塞。硝烟散尽,这条托举抗战命脉的钢铁巨龙,为更崇高的守卫,毅然自断经脉。

早在1938年12月,国民政府为谋求军事运输的便利并开发西南资源,决定修筑米轨滇缅铁路与叙(今四川宜宾)昆铁路,当月两路相继开工。1940年6月,法国傀儡政府屈从日军的压力,限制中国物资经由越南运入中国。国民政府为防止日军抢占滇越铁路入侵西南,下令炸毁中越国境大桥,拆除河口至碧色寨段177公里线路的钢轨及部分建筑物,扣留在滇机车,维持昆明至碧色寨段运营。

这期间,铁路工务科长翁筱舫率拆轨队从河口向碧色寨推进。轨道、通讯设施乃至门窗皆被拆卸,用于铺设叙昆铁路、滇缅铁路。面对轰炸与险峻地形,拆轨队以每日四公里速度奋战五个月。唯至人字桥,翁筱舫力陈其“易拆易毁不易修复”,经特批得以保留。河口到碧色寨177公里的钢轨被迫拆除,使滇越铁路滇段成为唯一未被日军利用的中国铁路。也正是因为拆除了部分滇越铁路,才阻止了日军提前进攻云南的步伐,迫使日军绕道缅甸从滇西进入云南,企图实现威胁重庆进而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

日本投降后,1946年2月28日,中法两国在重庆会谈,签订了《中法协定》,明确滇越铁路滇段路权正式回归中国。

今天,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仅要铭记滇越铁路在抗战时期的卓越贡献,更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保护和利用好这条铁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力量。

可以告慰先辈的是,伴随滇越铁路的修建、运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云南铁路,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飞速发展。1949年,云南铁路通车里程仅600多公里;到2024年,已发展至5000多公里,增长了8倍多。其中,高铁从无到有,达到1170多公里,“八出省五出境”骨架网络基本成型。云南铁路通达覆盖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和省份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省16个州市中已有14个实现通车。云南铁路正蹄疾步稳,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前进,续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张伟明 图片:张文海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