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海县:党建引领激活移民幸福生活“一池春水”

云南勐海县:党建引领激活移民幸福生活“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4 14: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移民振兴”模式,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立足水库移民长远发展,聚焦民生需求,通过项目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培育、文化传承等举措,激活移民幸福生活“一池春水”,切实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据介绍,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移民后扶项目为依托,全方位改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如今,移民村水、电、路、讯全面升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一幅“其乐融融、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科学谋划,充实项目储备。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移民项目,构建“支部委员包片区、党员包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在曼勒小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中,6名党员划分6个责任区,覆盖30户移民家庭。项目推进期间,党员带头拆除违建彩钢瓦棚架6处,带动群众自筹资金300余万元、投工投劳500余人次。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先锋突击队”,实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向项目一线延伸,确保“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在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中,创新实践“党建+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将意识形态工作嵌入项目建设,强化阵地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在曼西里小组,打造140米挡墙文化长廊、设立30个党建宣传牌,有机融合党建元素、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平安建设与傣族传统文化。建立“党员示范庭院”评比机制,实施“红黑榜”公示,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项目落地后,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提升20%,村规民约执行率达95%,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大幅增强。

多级联动,共筑发展责任。推动移民村党组织建立“三会一课”与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党员大会破解项目难题。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保障移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在勐邦小组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改造提升项目中,党员主动参与项目监督与施工指导,仅用6个月完成13.7公里管网铺设,实现全村供水全覆盖,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党组织决策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

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深知,温暖和谐的社区环境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在各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区,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从“迁居集聚”到“人心凝聚”的跨越,让安置区成为群众共同的温暖家园。秉持“以民为本”理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十四五”以来,成功获批2个省级示范工程,资金达1250万元;曼朗小组在2023年省级竞争立项中脱颖而出,获800万元扶持资金,创单个移民村寨投入新高。项目建成水厂生产车间、民宿,铺设青石板道路,完成绿化亮化工程。党员牵头成立“村民监督小组”,全程监督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项目运营后,村集体年收益达17万元,通过“政府补、集体出、群众筹”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村容村貌华丽蜕变。

指导移民村党组织构建“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治理架构,推行“五个一管护机制”(1个理事会、1套村规民约、1名管理员、1个维护基金、1份责任书)。曼勐养村党总支在集贸市场管理中,党员牵头成立商户自治小组,制定经营规范,成功化解23起交易纠纷。依托“党建+网格”管理模式,实现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移民群众满意度高达98%。

优化服务,提升民生温度。在曼广、曼勐养小组省级美丽家园·移民新村示范项目建设中,勐遮镇党委与曼勐养村党总支协调辖区企业捐赠200万元,建成标准化卫生室,设置多类功能区。推行“党员家庭医生”制度,组织医疗志愿服务队定期巡诊。卫生室运营后,门诊量增长3倍,实现“小病不出村”,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安置区倾斜,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培育集群产业体系,筑牢增收致富根基。产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产业扶持新模式,推动移民后期扶持从“输血式供给”向“造血式扶持”转变。协同发展,激活产业动能。指导曼勐养村党总支依托集贸市场项目,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拓展冷链物流、生态种植等产业。党员带头入股并提供技术帮扶,带动1200户种粮户年增收240万元。在碾米加工项目中,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打造“傣坝田园”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18名青年返乡创业,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热潮。

创新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探索“党建+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整合资金投向产业优势区域。将7000万元移民资金分别投入“勐巴拉”及景洪市文旅康养项目,按5.8%年收益率实现年收益406万元,其中30%用于移民分红,人均年增收690元。项目间接带动120人就业,优先吸纳80名移民劳动力,开创“异地投资、本地受益”的协同发展新路径。

文旅融合,唱响特色品牌。深度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建设,指导曼勒、曼西里移民村党支部创建A级旅游村,打造“党建+旅游”示范基地。党员带头发展农家乐、民宿,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万元。勐邦小组党支部依托“天鹅湖”资源,开发雨林研学、星空民宿等业态,游客量同比增长3倍,年接待超2万人次,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深挖文化内涵底蕴,厚植精神家园沃土。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党组以移民文化振兴为着力点,弘扬“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移民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指导移民村党组织设立“党员文化岗”,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除传统民族节庆外,还创新举办勐遮镇“渔乐”文化节、勐往乡“花糯”美食节等特色活动。通过“文化墙”“宣传长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参与文体活动频次提升50%,形成“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治理格局。

传承技艺,培育文化匠心。在库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开设民族服饰制作、手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普洱茶非遗技艺等课程,超1000名移民群众参与学习,既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又提升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将“红白喜事”场所纳入移民新村建设项目,统一操办地点与时间,遏制铺张浪费陋习。闲置时作为农用车械停放点,保持村庄整洁。开展“党员示范户”评选,推行“三区分离”,80%家庭配备分类垃圾桶。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评议环境卫生与文明行为,推动移民村从“环境美”迈向“人文美”。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后续,勐海县从项目推进、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发力:在项目建设上,以“项目为王”理念,通过科学谋划、竞争优选、多级跟踪推进移民后扶项目;民生改善中,创新基层治理,优化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协同发展与“飞地经济”模式;文化传承上,深挖移民文化内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移民振兴新突破。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