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共赴风花雪月,跑向美好未来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共赴风花雪月,跑向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18 18: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5月18日,2025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在“风花雪月”的大理洱海边鸣枪开跑。本次赛事由云南省体育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大理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预计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名运动员及跑步爱好者同场竞技。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还以体育之名发出特别邀约,缅甸驻华大使,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驻昆总领馆官员,柬埔寨暹粒市理事会主席、澜湄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副秘书长等嘉宾出席活动。通过这场跨国体育盛会,区域合作纽带得以强化,澜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迈向新高度,中外体育人文交流也将迎来新契机。

以体育为媒,深化国际人文交流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由柬埔寨、中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共同发起,是重要的次区域合作机制。其旨在深化六国睦邻友好与务实合作,推动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助力东盟共同体建设与地区一体化进程,为南南合作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作为澜湄合作框架下首个跨国马拉松品牌,以“共饮一江水・同跑幸福路”为主题的大理马拉松,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澜湄国家深化合作、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大理马拉松始于2012年,是大理首次举办的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实现了苍洱风光与马拉松精神的美妙融合。2023年,赛事成为落实澜湄合作第六次、第七次外长会成果的关键项目,人文交流价值进一步提升,这是大理发挥地方优势参与澜湄合作的创新实践,也是云南以体育为主题开展对外交流的生动范例,并延续至今。

2024年赛事期间,柬埔寨国家奥委会、云南省体育局和大理州教育体育局签署《“吴哥王朝马拉松”与“澜湄合作大理马拉松”结成“双城赛”项目合作协议》,打造国际特色IP,为全球跑者提供多元赛事体验。去年8月,受柬埔寨国家奥委会邀请,云南行知探索公司副总经理汪净带领20名中国跑者参加吴哥王朝马拉松,同时大理的留学生们也受邀参与当年的大理马拉松。赛事让各国跑步爱好者相聚交流,有力促进了澜湄合作国家间的情谊。

以赛事为载体,展现云南人文魅力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澜湄合作大理马拉松已成为文化与友谊交流的盛会。跑者们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用脚步感受千年古城韵味,领略苍洱绝美风光。

作为中国参与澜湄合作的前沿省份,云南凭借天然区位优势,在经贸、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领域拥有众多合作机遇。今年,赛事成功获得中国田径协会A1类赛事认证,报名人数突破20000人,涵盖中国、澳大利亚、巴西等20个国家,相比2023年的12000人、2024年的15700人显著增长,国外选手数量也逐年攀升。赛事将延续过往合作模式,在运动员互访、赛事共建,以及体育、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和建立马拉松赛事联盟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大理从“赛事承办地”向“区域体育合作枢纽”转型升级。

今年赛道上,特别设置大理12县市方阵,集中展示当地民族文化。完赛奖牌“澜湄彩云蝶”独具匠心,以鸡蛋花盛开在澜沧江畔为设计灵感,寓意六国情谊相连;“彩云”取自“七彩云南”,奖牌融入大理三塔、风花雪月等元素,彰显南诏千年历史与浪漫风情,体现大理自然与人文的独特魅力。文化与赛事深度融合,让各国选手在奔跑中感受大理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深厚底蕴,探索出“以赛促传、以传促兴”的民族文化展示新路径。

以体育为桥,拓展对外交往格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体育作为跨越国界、文化、语言的“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云南体育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对外交流。通过举办大型赛事、组织国外队伍来滇训练体验风土人情等方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支持沿边州市讲好民间体育交流故事。

未来,云南将以澜湄合作赛事为契机,持续深化体育带动下的人文交流,推动“民相亲、心相通”,支持常态化开展民间赛事活动,提升云南国际影响力与亲和力。同时,创新发展“体育+”“+体育”模式,联合商务、外事等部门及驻外资源,助力体育企业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探索多元化合作路径,在体育赛事、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澜湄合作贡献云南体育力量。

下一步,云南体育将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落实省政府工作部署,高质量推进对外交流,讲好“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三大品牌故事,助力“旅居云南”建设,不断丰富“体育+”对外交流内涵,书写澜湄合作新篇章。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